文:行之
要分辨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准有很多。其中之一有,当他和别人交流产生障碍时,看他所表现出来的反应。除了障碍产生之后直接翻脸的,沉默的,吵架的,不理人的,一般还相对冷静回应的糟糕的情况多为三种。其一,说“反正说了也没用”。这是以退为进,是冷反击,并不高明。但适时的说缓和张烈的气氛,留给双方一点冷静的时间,至少还留有在接下来时间将障碍化解的可能;其二,说“随你怎么想”。这显然是孩子气,如果你真的随别人怎么想,那交流一开始就可以不用进行了。毫无例外的,只会令交流越来越糟;其三,说“你不懂我”。想都不用想,反复强调这句话的人,必定是不太成熟的。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人与人交流推动中最大的败笔。
你不懂我。这看似是个多么好的理由。你看,因为你不懂我,所以你没办法了解我的想法,没办法理解我的追求,所以我无法和你交流、沟通。你看,这都是因为你不懂我!这四个字不光有埋怨的意思,还甚至有点蔑视的意思。谈事情,你说“你不懂我”,多少有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意思。谈感情,你说“你不懂我”,甚至有点“你根本就配不上我的”的意思。
但其实这四字说起来容易,真分析起来就复杂得多。譬如别人要反问一句“请问你是什么人物,让我这么有必要来懂你呢?”恐怕就不好回答了。当然,一般人熟人之间,只要没到撕破脸的程度,是不太会说出这样的话。但实际上,不可避免的,当“你不懂我”四个字出现的时候,对方心里就会掠过这句反问。另外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你让我去懂你了吗?你用什么方式给我开了通向懂你的大门了呢?如果你一直心门紧锁,孤芳自赏,我相信是很少人会撬锁去懂你的。有人的一边画地为牢,又一边埋怨别人“你不懂我”,这种人能成熟到哪里去?
再者,退一步讲,即便是人家真的不懂你。你又何尝去真正懂别人呢?“懂”这回事和尊重是一样的,也是需要相互的,从来没有谁有义务一定要懂谁。
在我看来,这个世上真正成熟的人,基本不会说“你不懂我”这四个字。无论你是谁,你有多杰出,你有多么天才。试想,当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时候,有几个人懂他的想法。他要是跟别人阐述理论的时候,发现别人听不懂,就强调别人“你不懂我”,那可能就真的没人懂他了。他要做的,是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通过论证和论据来让别人接受它。如果他只是在那摇头说“你不懂我,没法交流”,其实问题不在别人的身上,那只是因为他没有表达成功。牛顿就算再聪明,世上也还有其他聪明的人。除了外星人到了地球,这世上从来不存在没人懂的人。即便是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人物,也照样有人与他们应和。曲高和寡是肯定的,但不可能没有。
天才都不适合讲“你不懂我”,就更别提普通人了。对于艺术创作者,更是如此。有的画家画幅画,挺抽象,别人说画得不好,他就很不高兴,摇摇头,说:“你不懂我。”言下之意是别人太低级,欣赏不了他的艺术。但实际别人主观判断你的作品好不好,跟懂不懂你半毛钱直接关系都没有,就算人家看懂了,也可以照样不喜欢。写诗,写小说,写任何东西都是一样,其实没有所谓别人懂不懂你。每个读者看到的东西都是根据他自己的理解来评判好坏,他觉得好不好,是他感觉上的事,跟懂不懂你表达的意思,根本没直接性的关联。至于那些连基本鉴赏能力都没有,只知道随便吐槽的人就另说了。
其实,这世上几个人真的读得懂李商隐的《无题》?几个人真的看得懂梵高的《向日葵》?又有几个人真的欣赏得懂断臂的维纳斯?绝大数人你问他“懂不懂?”他都说不上来,但是问他喜不喜欢,他只要摇头或点头就够了。所以我很反对一切艺术的创作者,以“你懂吗?”来压制和绑架读者、观众,仿佛发表了条声明“你要是不懂我的意思,你就没资格说它不好。”仿佛这“不好”的问题是一定出在读者、观众身上。
我觉得作为一个读者、观众,就阅读、观赏作品而言,尽可以对创作者说,我管你是谁,什么名家不名家,大师不大师,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还有什么需要证明的?即便你说你作品有深度,有思想,有格局,但那又怎么样,连孔子、马克思都有人反对,更何况你呢。再说,艺术好坏的衡量,也从来不是光靠这么几个指标来评估的。另外,如果你导致我看不懂,究竟是我理解上出了问题呢,还是你的表达上出了问题呢?这还说不一定。
鉴于此,所以我自己写东西,在明白这点后,就从不强求别人一定要所谓怎么怎么“懂”,一定要怎么说好。我希望每读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因为作品没有答案,即便是创作者也没有。从来就没有固定说一篇文字就一定蕴藏了什么含义,表达了什么思想。有时候一篇文字,创作者写完了之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因为有时候创作是种下意识的反应,创作完了自己都还要琢磨自己那时候是怎么想的。即便是对待自己的作品,创作者本身在不同的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创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人聊起,哪怕是自己的同一篇作品,都很可能表述不一致。
那么更何况读者呢。读者怎么可能会按照你的一切思维轨迹,来复制你的想法和见解呢?我有时候感觉到,我的一些作品,一些读者的理解和我自己的理解大体吻合,但最高的吻合度也只能达到八分。有时候甚至基本不能吻合,但很多时候恰恰是这样,他们的一些理解反而让我受到启发,引导我从另外一些角度从新解读我的作品。尽管作品出自我之手,但我自己未见得就能把自己看得透彻。旁观者清的道理,永远都不过时。
对作品而言,读者觉得好,那是种认可。觉得不好,必定是他主观上觉得哪里出了问题。交流,争论,辩驳,甚至吵一架都行,但傻傻地说“你不懂我”就是最无趣的了。我相信这世上哪怕再好的作品,都会有人来挑刺,来反对,甚至于否认。但长远长久地看,这世上明眼人永远要比傻逼多,看见金子的人也永远要比看见牛粪的人多。如果别人不认可你,三成的概率是别人不识货,但七成的概率,就是你还没有炼成金子。很多人的问题就在于在还没有炼成金子之前,过分得抱怨别人没眼光。我承认,我以前也犯这样的错误。
对于艺术,文学,我相信优秀的作品总会有人懂。不过是时间,地点,平台的问题。但作品和人一样,懂是靠相互的。再好的作品,只是孤芳自赏,拒绝别人的探究,不创造让别人来懂的条件,就算别人都不懂,也就怪不得谁了。这年头,没有谁天生就是古董,注定就有一大堆人来研究,摸清来路,估算价值。在古代,即便是张继,蒲松龄那样有才华的人也会名落孙山,他们会感慨怀才不遇,但不会说“你不懂我”。因为怀才不遇是条件的问题,是机遇的问题,甚至是运气的问题。但你强调“你不懂我”,其实,是你的问题。
我觉得成熟的人像是小学的老师,对于问题,他强调的不是你不懂,而是“来,我举个例子给你讲,现在懂了吗?”。而不成熟的人,像是爱交白卷的淘气小学生,对于问题,总是“不懂就算了。”曾经我们都是那个淘气的小学生。但我们总要有毕业的一天。
2015-10-29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