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同学第一次喝到手冲精品咖啡。
又酸又苦。这是给他的第一感觉。
2017年,又去同一家咖啡厅喝咖啡、参加杯测活动,闻干香、湿香、品尝冲泡后的咖啡。
他稍微开始感兴趣了。那阵子周围的伙伴喜欢聚在一起学冲咖啡,山同学也随着接触了些。
他从闲鱼买了套二手器具,是别人的咖啡馆不开了出手的,开始自己在家尝试手冲。上网、买书,学精品咖啡的相关知识。
关注着喝咖啡与冲咖啡,就发现了烘焙咖啡的领域。然后他又买了手摇小锅,自己在家里的燃气灶上烘咖啡。
第二台烘焙机同样简单又便宜,一次只能烘一点点豆子。第三台终于肯多花些钱,这时候已经懂了些烘焙的门道。
他读了很多本书,还自己翻译一本没引进的英文材料。
他英语水平如何呢?有一次碰上外国人踩了他的脚,说声Sorry,他下意识回应Excuse me,人家外国友人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英语水平,却敢翻译书籍。百度帮着忙,记了厚厚的一本子。
说到现在,他都不知不觉走出了很远一段路。而他的样子,基本都是平和,不紧不慢的。
我却有点相反。我着急出结果,直奔目标。爱动脑,这样特别容易疲惫。
以前我瞧不起他这样子,觉得没志气,温温吞吞。然而他走得稳稳地。仿佛你往前望过去,也看的到他可以走得很远很远,而不觉得疲倦。
我第一次对他的认识大翻转,还不是从咖啡开始。有一次我们见一位敬仰的前辈,面对有身份有地位的长者,我很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特别紧张。
他跟长者说话了,内容很简短。谁都听得出,他讲的话简直太没深度没营养了。
但那个刹那我被震撼了,他的样子好踏实,好开心,就是单纯地开心,因为跟尊敬的人面对面聊天。
当时,我为自己之前心里的想法而惭愧。我心里那么多的比较,背后都是自我的小尺子,不知不觉在丈量他。
以前总被我暗中瞧不起,他自然不爽,无意识地在其他途径排斥我,喜欢捏住我的某些问题不放。
我改了,他也变了。对于我这种习惯以目标、胜负为导向的人来说,慢下来需要些功夫,享受当下也是奢侈品。不过为了恢复内心的生机,我愿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