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又名竹枝歌,是一种民歌式诗体。它兴于唐代,风行于晚清,衰落于30年代。由于竹枝词的内容大多是描写当地风土时尚的,纪实性较强,具有生动可信的史料价值。因此,逐渐受到从事社会学、民俗学以及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的重视。
竹枝词的起源很早,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歌的一种形式。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由此可见,竹枝词是四川劳动人民创作的民歌,当时到处传唱。可以一边跳舞,一边配着音乐节拍唱,也可以联唱或独唱。《古词源》中有首“巴谣歌”:“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者学之腊嘉平。”这首歌谣在众多的古诗中,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又较通俗,其形式大约与古代竹枝一类四川民歌相差不会太远。
这种词的形式得力于刘禹锡而广泛流传。刘禹锡入蜀后,听到竹枝,以其“虽伧伫不可分”、“含思而宛转,有淇濮之艳”,而作《竹枝词》九篇,使“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的确,自唐刘禹锡后,写竹枝词的人多了起来,如元代杨维桢编的《西湖倡和竹枝词》。同时,竹枝词也不再局限于蜀地,各地都出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竹枝词。明清以后,有些文人所写的竹枝词,逐渐脱离民歌本色,成为文人手中的诗体,而显得呆板,毫无生气。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写的竹枝词,依然富有民歌色彩。这种七言四句的诗体,多以纪事为主,专门描写风土时尚,如清初以孔尚任为首的九个诗人的《燕九竹枝词》、孔尚任的《平阳竹枝词》等。
到了清乾隆年间,竹枝词以其短小灵便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得到诗人的青睐,竹枝词又风行起来。董竹枝的《台湾竹枝词》、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影响都比较大。以后,写竹枝词的人很多,它不仅记述风土,写风俗流变,而且内容日趋丰富,有的讽刺时俗流弊,有的写名胜古迹,有的写戏曲活动等,仍以叙事为主。如丘逢甲的《全台竹枝词》、梁启超的《台湾竹枝词》,以及现在已经出版的描写清代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市生活风貌的《清代竹枝词》、《上海掌故丛书》、《梓里联珠集》等。
有人肯定地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哪种民歌形式像“竹枝词”那样曾经拥有过如此之多的作者和作品。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点:一是它的文学性,二是它的通俗性,三是它的纪实性。因其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还可以看到极其普通的劳动人民。因此,竹枝词有着一种在一些咬文嚼字、装模作样的文章中所体会不到的新鲜感觉。(以下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