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
第一百七十四回
乱云润生 第二十七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神州困窘中探求变革
上回叙述,以两宫西狩说辞避祸逃至西安的慈禧皇太后,惊魂稍定,便授权任命李鸿章为钦差,与八国洋寇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国洋寇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签订一个月后,慈禧一行从西安起驾,踏上2000多公里、为期93天的回銮之旅。1901年10月6日,两宫回銮出发,绕河南而不走回头路,1902年1月7日,两宫乘火车抵京郊马家堡车站,确准下午二点为上佳还宫时间。同时明确下车方位;慈禧一行按规定路线,由袁世凯武卫军护佑,再乘舆经永定门浩浩荡荡盛况空前巡游,通过正阳门、前门,天安门还銮紫禁城皇宫中。
这天,各国洋寇沿途或在各个城门楼上观看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两宫回銮,记者各显其能,拍下不少极其珍贵照片今保存故宫中。
英国与德国记者事先得到两宫回銮即将抵达北京消息,在马家堡和前门的瓮城上架摄影机位,铭刻极其珍贵镜头。为此英国媒体竭尽宣传鼓噪;马家堡迎驾场面宏伟热烈,英国火车蒸汽机头雄姿赫然醒目,车站列车停靠区域,月台上下,清廷官员及各界人士,密密麻麻人山人海,排起长队隆重迎接。
定睛细观察,法国记者在车站拍下两宫回銮大量随行人员、随用物品以及从西安返京一路上地方官员赠送那礼品正在卸货。法国人最感兴趣,还是本国正在中国兴修的铁路。
外国记者手持世界上最好像机,有备而来,在月台高处架起当时最先进的照像机,不失时机捕捉生动画面,时而近景特写,时而远景烘托,神州老百姓、甚至清廷皇室,如此新颖的影像,当在报纸上发表皆稀奇鲜见。
至今仍保存的珍贵照片有:袁世凯的武卫军,道路两旁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正戒备森严护送慈禧皇太后与光绪皇帝两宫回銮,百名坐骑,围笼于慈禧皇太后的黄轿周围。
两宫回銮大队人马,行进于前门大街上,观看两宫回銮的老百姓人山人海。两宫回銮行进于正阳门瓮城内,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前门瓮城观音庙中上香拜佛。慈禧从轿中出来,仰头向城门楼观望,还笑着向洋人招手。慈禧和光绪两宫队伍正在进入大清门。
极为讽刺是:残破的城墙,战败之痕迹,穿着破里拉撒瞧热闹人群,一路上到处可见。
两宫回銮大队行进,影像远眺天安门。下一组图像是,慈禧皇太后与光绪皇帝浩浩荡荡通过金水桥,进入紫禁城皇宫的画面。真忘乎所以,慈禧仿佛打赢胜仗凯旋而归一般!
此时此刻,忠诚华夏正直爱国的亿万炎黄子孙们,脑中即刻浮现着两年前,中华民族热血儿女,前赴后继、誓死如归,不屈不挠、顶天立地,以血肉之躯保卫天安门,宁可全部战死不做亡囯奴,那可歌可泣悲壮画面!
金水桥下血流成河,这座紫禁城,这座皇宫,历史永世记载,以卫国保家中华烈士鲜血凝铸更气壮山河。洋寇血海深仇永铬记。
洋寇以如此画面影像留念,讥讽仅是慈禧以及病入膏肓气息奄奄的没落王朝,絲毫也不能有损于无限伟大的中华民族光辉形象。
铭记历史,民族复兴,暮然回首,经历一百余年之后,盛世中华日新月异,共和国正大踏步奔向世界之巅。万恶洋寇肆意践踏霸侵欺凌中华民族百姓悲惨历史,一去不复返!
1902年1月7日,慈禧回京。为示好侵华各国,她让荣禄致书各国公使,竟然对洋寇保护故宫致谢。1902年1月18日,重新回到紫禁城的慈禧皇太后,终撤下她垂帘听政之帘,首次接见外国使节,这意味着,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大清王朝,慈禧渐转变闭关锁国政策,为苟延残喘,不得以正融入世界中;
同时,慈禧皇太后让光绪皇帝正式在乾清宫接见各外国公使,慈禧本人则接见了各国公使夫人,这也是慈禧太后第一次直面洋人。
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为此发文感慨指出:中国地方广阔、民气坚劲,殊非印度、南洋可比,提醒各国今后对待中国,应该尊重,而不可鄙视、协和不可强制、同情不可冷淡,展望中国,终将会成为强国。
以洋寇摄录的历史影像,还原1900年八国洋寇侵华之后,北京及皇城凄惨状况吧 ;
1900年7月24日,德国公使穆默以及随行人员前往中国。一个月前,他的前一任德国公使克林德,死于清廷御林军恩海枪下,八国洋寇以此为由,正式与义和团和清军开战。
穆默前往中国,是为接任德国公使之职;更重要是为处理八国联军侵华大获胜后事宜,为德国攫取更大利益。穆默一行从上海登陆,经沽海来到北京。一路上,爱好摄影的穆默,以照相机纪录战后满目疮痍的中国。
请看,崇文门外大街,被炸得面目全非。请看,这是朝阳门外东岳庙前面的牌坊惨状。
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德国为被清廷杀害的克林德在使馆花园中建了墓,留守京城清廷官员,竟为其还赠送了“百世流芳”的挽联。影像中还有,德国公使馆接待厅的内景。
1901年2月2日,洋寇在紫禁城午门广场为刚去世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举行悼念仪式。
1902年,正在修建的美国传教士医院,现今北京同仁医院。京城各处战后残垣断壁。
八国洋寇侵入北京时,慈禧皇太后已带着光绪皇帝两宫西狩逃往西安。面对这座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古城,北京沦陷后,各国洋寇便暴其贪婪野心,纷抢地盘,令冲突不断。
为尽量避免洋寇之间矛盾,各国司令官商议,决定对北京城实施分区占领。从朝阳门到宫城间划一直线,俄、法占领东边,英、美占领西边,日本占领北边。不同国家占领区内情况不尽相同。史载:“俄军界内,存者唯狗;法意军界,触目萧条,几无人迹;德军界内,惨况倍之;英军界内,虽有人烟,亦甚寥寥;日军界内,熙熙攘攘,往来如市;美军界内,安堵如故,市肆全开。”
甲午之后初登国际舞台的日本强盗,急于展现自身所谓的“文明国家”形象,对占领区的骚扰还不算太突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国、德国和法国,占领区内报复性的烧杀抢掠此起彼伏,市民叫苦连天深受其害。
时局稍微稳定后,各国侵略者在各自占领区内设立维持秩序的殖民机构。其中,日本、俄国和意大利分别设立“安民公所”,法国和英国分别设立“保安公所”,美国设立是“协巡公所”,德国设立了“巡防普安公所”。各国“公所”皆设立了巡捕房,巡捕大多由华人充当。此后,占领区公所负责的日常事务异常繁杂。张贴靖民告示、强迫悬挂各占领国的国旗、司法裁定、维持治安、强征民夫、纳捐纳税,统统在公所职权范围内。
除此之外,公所还肩负起城市行政管理的具体事宜,例如:夜晚挂灯、平整并打扫街道、路面泼水、设立厕所,维护交通,甚至还包括为助弱势百姓的舍粥、禁毒和搜查赌场娼妓等职责。这些对城市变革促进明显。
慈禧皇太后此后能接受新事物,在主撑朝政中寻求变革,是从渐断喜欢照像机开始的:
八国洋寇侵华前,清廷皇宫中,最喜欢照相是光绪帝的爱妃珍妃,每当珍妃赏己花容月貌,便爰照像机不离手。慈禧太后非常不喜欢珍妃,恨屋及屋,所以慈禧那时最不喜欢照相机,认为照相就是妖术。但随着照相机的普及,慈禧太后便禁不住诱惑:请细看:
一群面无表情的太监,抬着一个轿子。轿子里坐着一个衣着华丽的老年女人,这就是不可一世的慈禧皇太后。慈禧皇太后乘坐轿子准备上朝。这是慈禧太后生平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时间是1903年。从此,慈禧皇太后便爱上了照像,老佛爷一生留下了700余幅照片。她因此受启发,渐接受了朝纲求变。
极为讽刺意义的是,慈禧曾严厉阻止光绪皇帝等实施的戊戌变法,而清廷的第二次变革,清末新政,正在慈禧默许下晰启动。
(待续)
读者若喜欢,请关注、点赞、交流,就是支持鼓励,往后耐心看,越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