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创的公众号不到7%,你真有眼光”
一个人要不要寻找到个人使命?
要。
寻找到个人使命的过程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徘徊到脑海里的条条框框不仅仅来自社会运转的要求,来自家人,朋友、公司和社会的压力和推动,更多的是来自个人内在的驱动力。
为什么找到个人使命非常重要?
先从两个人说起。
一个是传记《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他在26岁的时候就明确了个人使命是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有了个人使命,无论他后来遭遇了什么糟糕的人生境遇,他都没有偏离大的轨道,而且在成为生物学家的基础生,成为了分类专家,统计学专家,甚至文学创作者。
一个人是奥巴马,奥巴马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到律所有短暂的实习,也明确了个人使命就是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新闻大事,渴望更大的舞台,最终他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
找寻到个人使命非常重要。
有了使命后,有了方向感,个人的热情和能量能被激发出来,时间和精力都在朝一个方向上做功,少了不安定感,也就少了很多耗能的行动。
因为一个很早之前就确立了自己使命的人,他的人生是一个连续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在确立使命之初他就明白:这也许是一个永远也完不成的目标,但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这个目标和使命添砖加瓦。
但是很多人穷其一生没有考虑寻找人生使命或者找到人生使命。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一个叫老布的老头,他习惯了监狱生活,习惯了外在的约束和秩序,当他被释放的时候,他极度不适应,甚至要自杀以寻求解脱。
对于老布来说,出狱是一个悲剧。
如果一个人没有探索到个人人生使命?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吗?
也不是。
我们既不能鼓励每个人都成为革命家,也不能压抑每个人求生和求幸福的本能。
或许有些人的个人使命就是要有更大的舞台,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力,有些人的个人使命就是自己好好地生活,感受个人的幸福,感受到自己脚踏实地的幸福。
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没有考虑到个人使命,一直围绕着外界的主旋律在挪动,这也不一定是好事,只要不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就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通过自己贡献的“一砖一瓦”来获得社会回报,这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要寻求找到个人使命的年纪大概在40岁左右。
这个时候,一个人有了一定阅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处于职场发展的第二阶段,会碰到高光时刻也会碰到低谷时刻,自己也在不断调整个人的期望与外界要求之间的关系匹配,所以关于自己是谁,自己的个人使命是什么就会有更深的思考和打磨。
对个人是谁的思考和打磨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但是已经启动了这个过程,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既然你就是你,那么你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