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外向的人,喜怒哀乐往往表现的很明显,有什么说什么,不喜欢拐弯抹角,小时候妈妈总嫌弃我藏不住事,当时并不认为这是什么缺点,反而把它视为率直真实。
长大了,会不客气地打断妈妈的喋喋不休,不赞同妈妈有些场合的心直口快,认为妈妈从来不懂自己总是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她从来没在乎过孩子怎么想,只是迫切地去灌输她的经验。
现在,我有了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处中,会情不自禁地发脾气,事后又后悔去补偿。想想发脾气的原因,大多数时候是孩子未按自己预期的去做,也有时候反复强调多次得不到孩子的回应。
这就像一个怪圈。我渴望被母亲理解,却又没有耐心理解自己的孩子;我讨厌母亲用人生经验干预自己,却又不允许孩子挑战自己的耐性。远不止于此,在平时倾听别人诉说时,会打断别人,忙不迭地诉说自己的观点。我并不懂得倾听。
说话是银,沉默是金。学会沉默,学会倾听,懂得同感与尊重,这是我需要认真修行的课程。
海明威说过“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沉默比说话难多了,沉默才是生活的大智慧。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容易让人反感的,会被认为说教,多数武断专制。而一个懂得适时沉默的人,会被认为善解人意,容易对其敞开心扉,赢得好感,相处起来更舒服。
我告诫自己,不要盲目地下结论,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尊重孩子,多听少说。
一回到家,孩子总是小鸟般地扑向我,兴奋地展示一天的成果,分享自己的小成就,她需要得到妈妈的认可和肯定。孩子的每一次哭泣,每一次倔强的背后,一定也有希望被尊重被理解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成长旅程的陪伴者,同行者,合作者。准确地认同她的内心体验,积极响应她的讲话内容,大量地关注与倾听,少说教,多认同她的观念多体验她的感受,这才是父母的必修课。人的成长注定是孤独的,大多数时候需要自救,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认清自我,寻求自救的良方,这是我能为孩子做的。
和自己的父母相处,和朋友们的相处也是如此。放下手机,放下成见,时常陪伴,耐心倾听,适时沉默,少言多思,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与同感。希望自己每天进步一点,不断成长,在育儿的同时,治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