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过去了,很多人谈及甲午中日战争,总是无法释怀。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最后我们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仅割地,还要赔款,这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其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在反思的同时,很多人也一再假设追问,如果清廷血战到底,打一场持久战,战争的结果或许是另一番景象。
这种假设不无道理。绝大多数人觉得,明明我们可以赢,结果却输的一塌糊涂,甚至颜面无存。硕大的一个国家,面对一个蕞尔小国,而且是本土作战,我们占尽了优势,如果以时间来赢得战争的主动,完全是有可能的。
从日本的情况来看,甲午战争日本已经准备了三十多年,为了发展海军和陆军,日本更是不惜拿出国家财政收入的60%,日本走上了一条穷兵黩武的扩张道路。不仅如此,经甲午一战,日本几乎已经达到扩张的极限,当时日本人也承认,如果战争在拖个三年两载,日本必然一败涂地。
道理如此浅显,清廷为何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而最终选择割地赔款呢?
其实,选不选择割地赔款,打不打持久战,只要是朝廷中的少数人决定的。换言之,这是朝廷权力博弈的结果。当时的清廷,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关系十分紧张。早在战争之初,清流就一再非议淮军和北洋水师,意在攻讦北洋军事集团,甚至借助李鸿章儿子“日本驸马”一事将李塑造成“日本间谍”,双方斗争呈现白热化。当然,如果将其看成流派之间的斗争未免太过简单,清流派极具权势,我们可以称为帝党,而李鸿章的背后站着的是慈禧太后,李鸿章一派我们可以称为后党派。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保住实力才最关键。甲午战后,淮军和北洋水师损失惨重,慈禧也失去了支持自己的军队。如果这个时候动员各种力量与日本死磕到底,打一场持久战,必然会无形中强大帝党力量,而进一步削弱后党,这是慈禧太后所不想看到的。与其这样,不如按照惯例,议合了事。不幸的是,这也正中了日本下怀。
当然,退一步讲,如果清廷真要和日本打一场持久战或者全民战争,其结果也要打上问号。一则,当时的日本已经通过明治维新,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这种现代化不仅包括现代化的政府、财政,还包括现代化的军事制度,也包括现代化的国民。从当时的标准来看,甲午战争就是一场现代化战争。要打赢现代化战争,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一个体系来支撑,这点日本是占有优势的。而反观当时的中国,经过洋务派的几十年的经营,还只是一个前现代国家,说的更严重点还是一个封建体制的农业国。工业有所成效,但不成体系;民众虽多,但大都朦朦未醒,还未跳出家天下的文化怪圈,大家骨子里是对个人负责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清廷是不具备打一场持久战的条件的。
当然,如果以地域或数量优势来拖垮日本,其结果也显而易见。
打不打持久战,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然而历史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这也由此注定了甲午战争极为复杂的一面。比较不幸的是,清政府经甲午之战而选择了割地赔款;比较幸运的是,清政府并没有选择持久战来拖垮日本,这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廷的覆灭,从而为国民获得重生赢得了时间。
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之殇,也是中国之幸。诚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