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时间,读完了吴晓波老师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先罗列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共享如下:
1. 历史的目的就是把时间收集到一起,从而所有的人都在对时间的同一探求和征服中成为兄弟和伙伴。——奥西普 曼德尔施塔姆
2. 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肆意泛滥的大水,它在焦虑地寻找疆域的边界,而被猛烈冲击的部分,则同样焦虑地承受着衍变地压力和不适。它既体现在国内各社会阶层之间地冲突、各利益集团之间地矛盾和妥协上,也体现在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周遭邻国之间地政治及经济关系上。
3. 在刚刚过去地十年里,世界乃至中国地商业投资界发生了基础设施级别的巨变,如巴菲特所言,“今天的投资者不是从昨天的增长中获利的”,几乎所有的产业迭代都非“旧土重建”而是“新地迁移”。
4. 很多人觉得“天”变得比想象得快,旧有的人文环境和商业运营模式正在迅速示微,人们所依赖得旧世界在坍塌,而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得牙齿,我们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5. 中国崛起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调适: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改变了坚持三十年的“韬光养晦”战略,表现出参与国际事务的极大热情。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经济能力输出上的雄心。而与此同时出现的是,反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列国对中国资本的羡慕与恐惧。
6. 站在上海黄浦江的外滩边,眺望两岸的摩天大楼和璀璨灯光,你会发现,这里是当今世界最繁华和喧嚣的流动盛宴。
7. 在可以折叠的空间里,阶层的鸿沟越来越宽,最终人们在物理的意义上完全隔离。
8. 我们进入了一个失去共识的年代,或者说,旧的共识已经瓦解,而新的共识未曾达成。
9. 我有时候在想,当一代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和记录历史的时候,历史本身也许有它的思考和评价逻辑。就如同这条大运河,它的历史性和当代性在不同的空间和语境中,一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解读。
10. 过于近距离的观察和判断,无疑让他心生畏惧。
11. 文字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它是水平和无限的,它永远不会到达某个地方,但是有时候,会经过朋友们的心灵。
12. 商业是一场持久战,一开始比的是灵感、勇猛和运气,接下来拼的是坚忍、格局和理性。
13. 涨潮的时候赶海,你很难得到大海的馈赠,退潮的时候,哪怕在海滩信步,也能捡到美丽的贝壳。商机也是这个理。
14. 到2012年,改革的上半场即将落幕了。斗转星移间,一切都变得越来越陌生。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曾经叱咤一时,留下过身影的人们,也相继步入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15. 在某种意义上,褚时健在哀牢山上“圈地自困”带有极浓烈的意向特征,宛如一代在扭曲的市场环境中挣扎成长的企业家们的“极限情境”。面对这一场景,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同理心,构成集体心理地强烈回应,人人心中都好像有一座云缠雾绕地“哀牢山”。
16. 本部中国企业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部关于人的精神史,每一个产业地颠覆和重构背后,都起伏着无数个体生命地悲欣交集,时间之针会在终止之前一直前行,它裹挟一切,像不确定性宣战。
17. 商业文明扩大了这个国家地物质疆域,同时,也让很多人变得不知所措,甚至无地自容。在这个转型地时代,每一个人都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而人被时代改变的部分,似乎大于他对时代的改变。因此,所谓进步的意义,也在不同的人生中得到迥异的判断。正如易卜生所叹息的,“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18. 企业家是一个严肃的职业,它被数据拷问,靠理性坚持,所有言行俱有因果报应。
19. 一朝独占了市场,往日的斩龙少年,就慢慢长出了龙鳞。
20. 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新国家倡议,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
21.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曾积极参与国际政治事务,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世界”和“输出革命”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邓小平执行韬光养晦策略,专心国内发展,而此次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半个世纪之后,中国再一次积极出击,展开的一个以经济能力输出为主题的重大国际竞争战略。
22. 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来都是围绕经济中心制定的,其核心利益是控制能源。
23. “人会有心理上的动摇,即使知道准确的答案,在下子那一刻还是有可能会选择另一条路,考虑其他的选择。但是阿尔法狗不会有任何的动摇,这就是我所面对的最大困难。面对毫无感情的对手是非常难受的事情,这让我有种再也不想跟他比赛的感觉。”李世石的这番话道出了人类面对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比自己更聪明的机器时的内心恐惧,他在第二局落败时黯然落泪的镜头,让所有目睹者惊心而忐忑不安。
24. 问题仅仅在于,你是颠覆者还是被颠覆者。
25. 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26.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戏剧,你看懂了开头,却每每猜不中结尾,不过,无论如何,所有的戏剧都有落幕的时刻。
27. 在这部企业史上,一个又一个企业起落故事告诉人们,成功是多么不可靠的一件事,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发出的那个著名的设问:“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少数人,需多长时间才能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重生,是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战?”
28. 生命的苦难和磨砺让他(任正非)成了一个悲观的勇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