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儿拿着黑色的画笔过来问我,你能帮我在脸上画个图案吗?
我感到奇怪,你愿意涂得黑黑的,变成一个黑人小宝宝吗?我以为她会回答,不愿意。结果他说愿意,就是要让你画嘛。没有办法,我只要取过画笔,在心中盘算了一下,然后在她额头中央画了一颗“美人痣”以及几条花纹。小女儿等我画完之后,拿着镜子照了照,表示非常满意。
不过,她表达满意的方式有点让人受不了,就是要求在我脸上同样画上“美人痣”。跟她“斗”了半天,最终还是以我作出妥协为收尾——她同样在我额头中央画上了一个黑黑的点,然后把镜子推到我面前,让我好好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连忙说已经足够完美,不需要再改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几个月前,而昨天参与幼儿园群中的家庭教育话题“避免做全能家长”的讨论,让我记了这段“往事”。不做全能家长,其实核心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去试试,试试有何妨?试试又何妨?孩子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才能摸索到成长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不过,“试试又何妨”,说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做到却有很大的难度。难度的核心在于,父母能始终以成年人的心态和视角来与孩子相处,与孩子始终保持平等的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中国人的传统教育中始终缺乏对民主平等的生活方式的训练。在《论语注疏·季氏》中记载有这样一则典故: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讲的是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事情,我们不论其教育的内容如何,但从中读出的却是父亲对儿子居高临下的姿态。
高明如至圣先师孔子,都是这样“操纵”自己的儿女,遑论其他的家长了。
回顾自己与孩子相处,在很多的地方都没有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处的生活方式,平时与孩子对话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小女儿当做是“小宝宝”,语言上总是习惯于把“单字词”说成是重复的“双字词”,比如当孩子吃饭时,家长口中总是会说:“宝宝,‘饭饭’吃哇?”“宝宝,这个‘菜菜’吃了对身体好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这样的说话方式,本身当然并没有问题,但据研究表示,重复无意义的“双字词”明显会严重损害孩子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