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娱乐过度后的空虚感?

当没有上班时,本来要去做一件事,然后就是拖延,想要躺在床上玩手机。

然后顺从自己内心吧,躺下,盖好被子,拿好大堆零食,再来瓶尖叫,打开优酷会员找片…

当看完电影后,做事心劲更没了,想要用更爽的娱乐方式来代替此时内心的空虚无聊。

但这已是我最爽、最排忧解难的姿势了,此时放以前肯定心里怨恨自己大白天睡什么觉,不应该呀不应该,这样沉浸在自责中,恶性循环下去…

但是我现在知道了,人的情绪是对立的,几乎无法共存,当你难过时,你不可能高兴,所以当我感觉空虚时,我看看书充实自己,这样就慢慢心情就好起来了。

其实分析这件事的缘由,理性想做事,感性想娱乐,结果从了感性的自己,为何?

说明没有做这件事的刚需(什么是刚需?刚需就是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小孩时为什么就慢慢学会母语,因为母语是他的刚需)这件事可做可不做,懒惰才是刚需。

如果顺着天性,懒惰、贪婪、嫉妒等这七宗罪都是刚需。

一切的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我们生来就是不完美的。

懒惰、贪婪、嫉妒等都是我们天生带有的属性,如果任由他们决定我们的生活,那会很糟。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大脑和思维、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去学习许多方法论,运用它们来克服我们天性缺陷,重塑正确的刚需。

我学了一点方法论,但是由于使用时间短、熟练度不够,所以还不能够摆脱天性的束缚。

罗振宇说过一句:唯有自律,方得自由。

(文章有点逻辑性不强,见谅!)

“知道自己在任何时刻都可以选择”,这一点很重要。

不信来看: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的虐待。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在最艰苦的岁月,他选择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越过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我要做一名终身学习者,在我的人生中,不会以成功与失败为终点,它们只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小插曲;是我周期曲线中的某两个点;生活中某一个时刻的状态…

成长才是我终极且正确的刚需。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至贱则无敌

意识层面的认识是无法战胜切身体会带来的快感。因为只有你把脑子里面的概念转换成实际行动,并因此得到的相应的回报时,你才会真正打心底认同这种想法。

对于我来说,认知超越了行为,离知行合一很远,所以嘛,“干”就完了。

参考资料:我所学的方法论现今大多来自李笑来老师得到app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斜阳下,四处流肆的污水在路面上熠熠生辉,散发出刺鼻的味道。我嫌恶地看着深巷中那座两层小楼,斑驳的外墙上长满了灰绿色...
    蜀瑾瑜阅读 612评论 1 5
  • 四十年前的阳光 —— 献给我的妻子 八三年六月的阳光 被风吹得如此的温柔 你的到来 让充满期盼的眼神 看到了今后的...
    申维希阅读 204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