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改编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相继播出,从播出效果来看,这一系列的电视剧并不讲究剧集的精细与逻辑上的无可挑剔,所以引来很多吐槽,有人说“谁说在北京混的女孩子都是这副德行?”“这样的价值观引导完全扭曲了事实。”如是云云。
其实,无论是《北京女子图鉴》还是《上海女子图鉴》想表达的无非是漂泊异地他乡的人,如何从一无所有在摸爬滚打中成长。它是一个群体的综合缩影,组合成一部剧里的一个角色,或许有些偏激,或许有些超越常理,然而它却浓缩着这个城市不同的人群会演绎的人生片段。
还记得初来咋到北京/上海/广州时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吗?懵懂中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小心翼翼的寻找融入这里的方式。这个城市太大了,包裹着很多人的梦想,你幻想着有一天也可以是冉冉升起的那颗新星,从维持基本生存变为永久居住,落地扎根,成为真正属于这里的人。然而在摸爬滚打中你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当多年后,尘埃落定,你在这个城市终于站稳了脚跟,回首曾经做过的那些蠢事,你一定会释然而笑。
初来乍到时,不曾向人提起的蠢事
朋友小西是某大型电商企业中的一名程序员,来北京6年,在房价涨到最高稍稍回落的时候,父母、姐姐和他自己三方合资100多万在南五环外买了一套70多平的婚房。虽然拿着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但是他很满足现在的生活状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还可以承受得起房贷的薪水。虽然身上背着上百万的房贷,但房子似乎让他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
有一次在聊天中,小西说他来北京的第一年,跟别人合租在一个三居室里。有一天下班回家,忘记带钥匙,便在楼道了等室友回来,他在外面等了很久,室友回去的时候已经快晚上12点了,而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妈妈给他打电话说:“生日怎么过的啊?记得吃点好的。”他坐在楼梯的石板台阶上告诉电话另一个很期待的妈妈:“跟同事一起聚的餐,同事还给我买了个大蛋糕呢。”其实那天他连晚饭都没吃,悲凉的情绪挥之不去。小西说,后来每次出门前,他都会在心里默数一遍,手机、钱包、钥匙这三样是不是都带齐了。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你知道你只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知道没有人会等你下班回家,没有人会在你忘记带钥匙后,可以敲门应答。你会在心里开设一个备忘录,那里记载着平日里容易忽略的事情,久而久之备忘录里的记载全部成为了习惯的一部分,独立到不奢望任何依赖。
在这种偌大的城里,一路下来像是在打怪一样,收入从零开始到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再到“小康水平”;居所从群居到一间宽大的卧室再到不稳定的独立房屋再到拥有自己的房产;家庭从一枚屌丝单身狗到有相互牵挂的恋人再到组成家庭。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过焦虑、有过徘徊,甚至有过怀疑,怀疑当初决定来到这里究竟是对还是错,当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再次建立新的舒适区,不知不觉中你成长了,目标更加接近,梦想更加真实,终于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价值观不同,不相为谋
这些城市当地人总是有各种优越感,有房有车有户口,回家有父母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指着被外地人当成景点逛的一个市中心公园说:“小时候我爸妈常常带我来这里玩。”在从小长大的地方,他们无需任何付出便已经拥有了一切,没有任何生活压力。
而同龄人的异乡客来到这里,放弃了他们在家乡同样可以拥有的舒适,经历着漂泊、孤独和恐惧,只因为这个城市足够大,装得下更多人的梦想,拼尽所有只是为了过上和当地人一样的生活。
然而,看似是以同样方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态。就像《北京女子图鉴》里的陈可,虽然在自己病重疲惫时为了寻求安稳的生活,选择了与北京土著公务员何志结婚。组成家庭后,两人的价值观表现出淋漓尽致的反差。
身为北京人的何志有稳定的工作,有父母给买的房子、车子,日常生活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不去主动追求事业的成功与精神世界的丰富,他无法理解陈可对事业的执着,对拥有自己产权的渴望。价值观的分歧让他们渐行渐远。
相比较何志的父母尚且还能接受陈可,《上海女子图鉴》中作为沪籍的英语老师杨呈远,他的父母身上浓缩着典型的小市民特质,而罗海燕一个粗枝大叶的外地毕业生,一副老实巴交实诚的样子,根本不在他们儿媳妇考虑的范围。同时罗海燕坚持独立的个性,让杨呈远的父母觉得对他们别有企图。
不同的价值观将他们分成了两类群体,这是新力量和旧势力的抗衡,两者可相交而难相溶。
其实还有一类群体,他们待在家乡,觉得守住眼前的安宁并是永恒,他们理解不了漂泊在异地他乡的人为何要选择如此折腾的生活。而对于走出去的人看来,待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命仿佛是停止的,只有从成功到失败,再从失败到成功的折腾才不枉此生。
By 微信公众号【六拾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