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风采谁听闻 ,身后恶名无人争,穿林拂叶见识得,白衣少年怯几分”。
婉转的歌喉,和波折的剧情念白,这正是古风音乐独独有的亮点,既有曲声的婉转,又有剧情的跌宕,虽然我更痴迷于那具有中国风的歌词和历史架构。
想来也怪,不知为何,当今文坛乃至其他颇有造诣的大家之中,竟无几人识得中国古文学,这样说或许是有些偏激了,但毕竟是这样宏伟的一门学说,却无几人晓得,这也算是一种民族的落寞吧。虽说事有不幸,但有幸之处便是这古典文学偏偏能深得人心。将历史事件加以细化,经过角色分配和歌词念白的撰写,再配上适当的音律,遍就成了一首古风歌曲。我并不好奇这些歌曲的出处,也不好奇它所表达的情境界,我只是单纯的被这种古典的感觉所吸引。要说这引人之处,便是其中给人的古典质感。因而我深深迷恋这曲风。
虽说 如今是个西方之风盛行的时代,许多人已不执迷于传统的“之呼者也”的繁文中,的确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界。那么,这种风尚既然兴起便有兴起的道理,而我们应该思索的便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古风文化?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古风,并让它得以发展和创新,制作古风音乐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
古文化有优美的意境,也有正人之风。这种氛围恰巧能够舒缓现代人的紧张,也能潜移默化人的心性。闲暇时用其淌遣,也是种修身养性。古风,往往是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就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亲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一般,简单的情景勾起哀伤之情,却也让人展开想象,这也算是一种思维的开拓。
而且创新也是古风文化发展下去的动力之一。古诗精炼简洁,却难以让人体会个中情意。而现代人崇尚直白,因此文化的传承也应当有所改变。一蓑烟雨,雨后天晴的一抹动景并不能让人有所感悟,如若再有这悠扬的乐声和怡人的情调,那就与原先大有不同。古风文化贵在创新,就如童丽的《春江花月夜》一般,琴声曼妙,又有“江楼上独凭栏,听钟鼓声传”独白,营造的意境丝毫不比原文差。这样一来,种种吊坠莫不是给古风文化锦上添花。
“月上丽丽泻影,风过袅袅生烟;”自从他开闭科举,无数文人出现并留给后代优美的古风文化,这或许是她有功之处吧。“古风既复古之风,指的是其裹义的一面,你我都是古风的受益者,愿在古风的熏陶下,我们可以拥有如诗、如画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