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海之后,各种朋友会面,照顾俩孩子,一下子时间都被占满了,几天的计划任务都被搁浅了。现在的我早已经不存在自控力方面的问题,一件事情,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都是没有障碍的。
这个假期比我想象的要困难许多,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却只能继续往前走,今天来到了评分这部分内容,同样在不断挑战我的认知更新。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我们现在之所以批评应试教育之中的考试评分制度,倒不是说评分和考试本身有什么大问题,让我们一直诟病的是对于这个方法的过度使用。把原来仅仅是检测的方法,看看同学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如何。然而我们的课堂之中,往往把评分当成了一把利剑,成为左右同学情绪和自我认知的帮凶。
分数好代表有能力,分数不好则代表着满盘皆输。无形之间就有种由分数高低来决定乾坤之势。分数的高低本来只是一个检测,最终却演变成决定终身的事情,于是,我们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就变得一直朝着分数为导向,反而失去了本来学习知识的那份心思。本条目主要是讨论,如何巧妙的利用评分这一个机制,着期间是有很多需要小心之处的:
1、评分的次数不宜过于频繁,检测是对阶段性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至少是一段时间的学习才有检测的必要。另外,要么我们就不轻易的评分,一旦要实施评分就需要让每一次的评分都变得有意义。
检测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复习和巩固之前学到的知识,因此检测的内容也应该是为了让同学对之前的知识再一次的回顾和学习。
2、打不及格分数的情况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好是不打不及格的分数。有的同学是智力能力不够,而学习的态度和技能一直在点滴的改善,面对这样的同学千万不能给予不及格的评分,实际上,面对同学的检测,不及格是完全不可取的,它带来的副作用如此之大,导致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打击。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动力的源泉,一旦让他们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从而让他们的内心产生不良情绪,要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的同学,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如果有一位同学时常被判定不及格,那么不当丧失学习的激情,还会导致丧失学习的热情,自信心不足,甚至放弃自己。这其实就是作为一个差生常常表现出来的无所谓和自暴自弃。
3、知识概念没有掌握清晰的同学那就避免评分。一旦老师的观察发现,同学还未做好检测的准备,很多概念都很模糊,这时候就有必要暂缓或者取消评分,让同学们感觉难受的检测意义不大,还不如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概念讲解的更清晰呢!这也说明,它是一个活的手段,在需要的时候提出来让同学感知,也绝对不在不需要的时候盲目执行。
4、评分的问题应该是有趣的,切记是从书中直接死记硬背的检测。即使我们复习的是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但是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死知识,我们需要借助于检测手段,把同学们的思考带回到前面学过的课程之中。在这个需要付出脑力活动才能寻找到解决之道的检测中,又会产生对旧知识的新发现。
我的收获:本条目的一开始就提到,学生如何对待评分的结果,最能够直观的反映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也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积极和善的。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说,他们明白老师的目的是为了更加了解他,为了帮助他。而不会扭曲老师的目的,认为是为了难为自己。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看到这个标题,我有种很想笑的冲动,这总让我能够联想到网络上的段子,大概意思就是说,不谈作业的时候都是母慈子孝,亲生的。一旦到了陪伴作业的时候,那就是鸡飞蛋打,完全是一副后娘的姿态。可见在面对学习上面的问题,很容易就造成势同水火之间的矛盾。
当然本条目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另一个窘境:同学于复习之间的关系额,可谓是很尴尬。适当的复习就像是我们前面好几条都提到的那样,对于学习的帮助是特别大鹅。他能够帮助同学巩固之前掌握的内容,他也能够让模糊的概念更加清晰,它更是串联各项知识的有效方法。与考试一样,复习的内容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每次快要临近考试的期末,各科老师就齐刷刷的全部上阵,恨不能一周的时间就能够把全书的内容都复习一遍。各科的复习强度增加起来,足以让同学对复习产生厌烦的心里,实在是远远超过同学能够承担的负荷。
至于如何能够让复习的效率更高,又不会让同学产生反感的情绪,这里作者提供了文科和理科两种不同的思路。
理科:注重实操的任务,最好是同学未曾体验过的新形态,除了做题,画图,制作表格,逻辑分析都是很好的方法,在做题上面,也可以尽量一次性提供好几个知识点的串联。如此这般,我们可以一次性覆盖到更多的内容,还可以让不同的知识点之间产生的联系,会迸发出更多新的思想碰撞。
文科:相对于理科,文科需要记忆的东西明显偏多,那么这时候不可能像上课的时候那样,把前面的内容全部重读一遍。可以使用的方法是老师应该具有的前瞻性,我们要站的更高,从远处看到需要提取出来的重点,往往我们只需要关注这个重点部分就可以了。
很明显,教会学生自己学会提取重点内容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这也是一项很强大点学习技能。因此,老师可能只需要带领着同学分析重点的提取过程,让学生慢慢通过自己的学习,也能够掌握这种能力,于是复习的工作就变得有趣起来。
另外,作者提到的课堂之中随时记录重点知识,到在需要的时候,只需翻看笔记就可以了,这个方法也是超级实用的。
我的收获:我对作者能够提供的具体操作方法,总是饶有兴趣,就像本次的课堂在本子上用红笔记录重点知识。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其实能为我们今后的汇总,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15、怎样检查练习本
又是一条看的我一知半解的内容,其实与其说我看不透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如说他提出来的语言的高度敏感,就我个人而言就做不到,又如何引领这样的课堂呢?
现实情况也是,老师总是被繁多的作业压制的喘不过气来,早已经丧失了作业的初衷。老师要批改的作业是又多又疲于应付,也不会统计作业里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够完成就已经很艰巨了。这是一个困难,另一个困难恐怕就是那个五花八门的错误之处,让老师根本无法找到共性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措施。
这个看似无解的局面,其实是学生缺乏对词句与现实生活的链接,掌握词句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习抽象词句,再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寻找,最后再回到抽象的词句之中,这样轮回了一圈之后,我们早早的就给抽象的词句赋予了定义,一旦这个定义没有偏差,那么在今后使用这个词句的时候,也不会出现问题。
这其中的过程是挺难的,自问距离还很远。其实,这里所说的内容跟前面的内容:保持作业的正确性,看来它背后的意义还是药深远的多。最后作者也提供了有效的方案:提前防备,注意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已经老师不需要每次都检查所有同学的作业,平时抽查就能够达到目的。
我的收获:我是在一开始上课就在作业上面犯过错误,这也让我意识到,布置作业也远远没有那么简单。那趟课我的作业犯了几个原则性的错误:1、目的虽然有,很明显不够清晰,这使得作业的出现变得毫无意义,又害而无一利。2、对于学生的真实水平了解的不够,直接导致很多同学完全懵圈不会做。虽说这是新老师不了解同学的水平,是需要继续摸索和磨合的地方。3、作业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出现打印错误。4、新的题型出现,没有给同学在作业之前就解释清楚。
到此时想起我的那次作业,还是觉得它不应该出现这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事实上就是,我确实不清晰。即便是到了此时,我也不能100%的理解作业的意义到底何在,它的存在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也是一知半解,这需要老师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才能看清楚当下的小事,存在着怎样的意义。
还好我已经知道哪些作用是浪费毫无意义的,这也是一种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