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整理(一):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一件事件就算真的很难,你就迈出第一步试试,有何不可?尤其是那些琐碎的小事。当你被小事占据,你的心理成本远比完成它更大,更累。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相应地,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加重。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可能你在等待一些做事的时机,可是最好的时机就是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个人反思(一):
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你迈出那第一步,你会惊奇的发现接来下的步奏似乎已经是安排好了的,它们会自动跳出来引领你前进。因为只有当你接触了这件事情你才能摸到它的一丝本质,然后你才能继续下去。人多少都会有懒惰的心理,但是你要去跨越它们就像你勇敢迈出第一步那样,这样你才能看到阳光。可能有人会有很多借口,天时地利人和什么的。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篇文章大概是讲一个人想开一个水果店,然后迟迟都没有开,然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在等最好的时机来了再开,可是什么才是最好的时机呢?它什么时间会来呢?五年、十年、二十年吗?可是一个人又有多少个五年、十年、二十年呢?一个国家,社会,民族耽误个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没关系,可如果是一个人的话那么他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篇文章借此故事告诉我们趁现在赶快去做你想做的事吧。
写作整理(二):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你需要有个MVP(最小化可行产品,这简称怎么跟安卓的MVP模式一样啊,哈哈!)产品,然后尽快把他放到市场中接受考察,然后迅速总结迭代。正确的理解产品这个概念,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产品。不要等到完全准备好再去实施,因为你永远无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做好准备。当你的产品不成熟时间,收到了市场的反馈要正确对待,尤其是批评。成熟心智的一个特点就是,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见,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附和盲从。在快速迭代时间要有勇气接受推倒重来,如果想要赌一个小概率的正面结果,后果我们现在也就能预料到了。
个人反思(二):
对于个人的可行产品是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除了作者书中告诉我们的那几个。工作时间跑盘然后总结我想这应该是我目前的一个可行产品了吧。对于这个产品我觉得自己在去做时间除了要记录小区跟观察周边,我觉得更应该将周边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告诉上司让他给出意见,并且自己在跑盘时间应该多记录每个小区。让它们记录在自己的脑海中。对于重点小区应该使用红笔来做标记,并多多观察自己的产品需要改进地方尽快改正。最后批评信息可以让你更好的审视自己的产品。
写作整理(三):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工作
任务转换会带来转换损耗,这样会大大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因此我们要对任务进行分解,学会控制和管理中断点的技巧。拿到一个任务后先找到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然后尽全力并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先做好这个核心部分。然后在去做次要以及复杂度较低的工作。这是对于工作的复杂度的分解。我们也可以对认知类型进行切分。比如写文章并且有配图,我们可以在写文章时间把需要图的部分标记出来,把文章先写完,在返回来去加图。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比如有三个任务,我们可以去分析他们的共同特性,将这些共同特性一起完成,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同工作间的转换损耗,高效工作。
个人反思(三):
写到这里首先我想起来了自己这几天工作跑商圈,同样是跑一边需要记周边的环境,但是我却没有把周围环境使用一个本子记录下来,而是跑完回来又去费时间想,并且基本也不怎么记得了。这样就大大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下次再跑时间我就有了经验会做好记录。在谈到写这篇文章时间,我对于写作整理和个人反思这几句总是写完一段写一个,但是为什么不在刚创建这篇文章时间就一次性把它们都写好呢?虽然每次写浪费不了多少时间,但是还是会有转换损耗存在,虽然它不起眼,但不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的积累造成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低下吗?还有学英语做笔记的时间,每次都想笔记怎么划分部分。重点、词汇、句型还是什么?为什么不一次想好以后就使用这个框架呢?其实有这样做过,但是那个框架用了几次却没有坚持下来,以后这个问题也是要改正的。
写作整理(四):
三行而后思
从理论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行动科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知识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隐性知识就是你行动得到的,而显性知识就是属于书本中可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我们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并且我们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保证及时性,梳理“反应链”,关注意外现象。
个人反思(四):
行动才会有总结有结果,有了结果我们才能去思考如何将这件事做的更好。书中的理论在好,放在现实中也会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所以我们使用书中的知识不能照搬应该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通过行动得到的一些书中不能得到的知识后,要善于及时总结。并且观察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即“反应链”,这有助于我们得到更好的隐性知识。最后我们要格外重视意外现象,因为它会帮助你开拓思维,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