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不报忧”是传统文化教于我们的一种处世方法,孟子早就论断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与普天同庆这种中国自古以来抒发的普世情怀是一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抒发的忧乐观也恰好是这种处世方法。
而到了当代,信息高速公路的“敷设”,让人与人的交流日益迅捷,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报喜报忧的情感分享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报喜依然占据着人们情感分享的绝大多数,但在这个信息世界里,精神情感的信息传播也许比不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入,其传播效果确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样,所谓乐在其中,浅尝而止。
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报喜消息,可是又有多少是真的“喜”呢,报喜的核心也许是“报”,而不是“喜”本身,人们关注的也恰好是某某“报”喜了,但是不是真的“喜”,其实也无法感同身受的,是真“喜”,还是假“喜”,其实也没多大关系。报“喜”的人潜意识遵循着传统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德”,大肆分享自己的快乐给其他人,而其他人是否能感受这种快乐,应该也不一定。相对报忧却不一样,社交平台上的报忧大多数的确是报的人真忧,同时听着的真能感受到这种忧愁的。情感分享的真实在分享者与被分享者之间,神奇的出现了虚实的问题,也许真能让人呜呼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