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生日那天,我想送给自己啥礼物呢,那就订份想看的杂志吧—《安邸AD》,因为太爱家居设计了,还有它那句“一家一世界”,期待着这一年的一期一会。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这些年来读书长大毕业工作,好像断断续续的一直有杂志陪伴着。日出日落,总有些人在默默创造着美好,比如策展人,比如杂志编辑。
对杂志的喜欢,从很小的时候就萌芽了。幼儿园时还住家属院,最雀跃的就是爸爸每月带回的《少儿书画》。小小的人儿,能坐那儿跟着涂涂画画一下午。后来才知道,那时候老爸工资不高,有一年就没订自己喜欢的《警界》,但我这全彩页的杂志,一期都没停过。
印象里妈妈当年也爱看杂志,不过是满满知识点的《健康生活》。所以啊,她是最有理的人儿,吃饭的时候老给我夹青菜,每天还得吃两口难闻的鱼肝油。现在想来,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啊,她那么清楚地了解长身体时要补充什么营养,知道不同季节的感冒该怎么办,知道怎么把家人照顾的很好,其实都是一点点用心学来的啊。现在的我,就快到妈妈当年的年纪了,这份承担力还差好多好多。
初中时代最是快乐,简单无畏、想法也多。那时候只有周末才能特赦上上网,所以平日里最喜欢的就是看书看杂志了。班里小姐妹们偷偷传阅的青春小说我是看不到,好像也不太感兴趣,倒是老爸带回的杂志是我的最爱。印象中好像是《中学生生活》之类的吧,跳过习题那几页,最喜欢的是对同龄人的采访,所以在规规矩矩念书的同时,知道了成长还有很多种样子,比如年少成名但饱受争议的蒋方舟,比如从初中时就开始为环保奔走的少年团。当然啦,最喜欢的还有杂志最中间的彩页,现在还记得那篇TWINS的专访——“跟全世界撒娇”,只是当时觉得阿Sa好看,现在觉得阿娇更美。还有,当时看杂志说莫文蔚被外媒称作亚洲第一美女,真是不理解,直到现在看她自如地爬上钢琴唱《有一个姑娘》,才恍然get到这份独一无二的迷人。
如果只是带我看世界,那也许和杂志并不会建立这么深的情谊,当然是双向奔赴才更有意义。很感谢杂志,给当时年少的我,以肯定,以拥抱和纾解。
作文课上,老师说我那篇脑洞大开的科幻作文可以试着去投稿,本来没当回事儿,但老爸还是耐心地陪我敲字、投稿,因而拥有了第一篇印刷成铅字的文章,还记得编辑给配了烟花插图,对我小小的梦想,又何尝不是一次用力的点亮呢。所以高一的时候办文学社出报纸,很珍惜那些写在各种各样的作业纸、稿纸、彩色信纸上的投稿,那也是多么真挚的双向奔赴啊。
刚读高一时,一度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非常影响状态,在最困扰的时候,我向家人老师求助,同时也悄悄地向杂志求助,独自写了很长的咨询信寄过去,忐忐忑忑中真的看到了杂志专栏的回复,咨询师的讲解柔和又精准,大大纾解了我的困惑。还记得那篇的标题就大大地打在封面醒目的位置上,虽然用了化名,但老爸带杂志回来的时候是不是其实也猜到了呢。
后来的后来,我去读大学读研毕业工作,慢慢成长起来成了更独立的人儿,杂志换了一茬又一茬,依然无声地陪伴着。在整齐划一的大学校园里,给了我追求更多可能的激励,在赶论文Deadline后的“黎明”时分,给我带来更多休息放松。图书馆一层的杂志区,阳光最是充足,紧张忙碌的日子里,周末偶尔去坐坐,慢慢翻看一下午杂志,是多么贪婪而幸福的事儿,足以让我在踏出图书馆的那一刻,恍若隔世,充电满格。
现在,杂志就像很知己的老友,不常联系,但彼此默契。19年快到圣诞节时,傍晚很是寒冷,随意走进的便利店,门口居然摆着《时尚COSMO》的十二月特刊,真是格外雀跃,就好像下雪一样开心。
《三联生活周刊》、时尚杂志、家居杂志,我现在都很爱看。在像陀螺一样忙碌旋转的日子里,给我滋养和慰藉。和杂志的缘分,悠远绵长,多么期待,一期一会,常伴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