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素材来自网络)
武汉新冠状病毒的疫情当前,各行各业的发声支持铺天盖地般的,迷了众人的眼。去仔细看看网上所谓的“抗疫诗”,不禁发问,到底什么是诗歌呢?
“瞒稚子,别佳偶,稳尊亲。义无反顾,忙穿防服入危门。守岁寒窗雨雪,守护病容汤药,只愿莫惊魂。众志成城夜,举目盼良辰。”乍眼一看,啊,是多么优美,多么精致的文字啊。可哪怕读完整首诗下来,你也没法从里面感受到一丝一毫的共鸣。
那些字眼躺在你的面前,就像美丽却毫无生命的花瓶,不似古人的诗歌那样,句句都跳动着牵动骨血的力量。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写得太空,太大了,他们绞尽脑汁地寻找高级的词语,想方设法地完美对偶,无处不精致,无处不考究,可,终究不过是一群无用的花架子,连诗歌的最重要的真情实感都没有做到。
他们站在上帝视角记录着,又如何能写出动人的内容来。
他们拎起笔,就忘了自己参与者的身份。
当然诗歌并不是说高度化,专属于卓有成就的诗人的,诗歌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形式,人人都可以写,只是写出来高低水平罢了。
但摆放在大众面前的,应该是真正优秀的作品,而不是媒体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无病呻吟式的“抗疫诗”。
追捧着沾沾自喜的“学术明星”,埋没了以一颗真心匍匐大地的优秀诗人。
这会严重影响诗歌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也是导致大众审美畸形的源头。
若是长期被这样空空如也的花架子蒙蔽着,会不会以后我们提起笔,却抒发不出一点儿自己的感情。
其实这真的已经是一种危机了,就以我自身来说,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我已经习惯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其中的人和事,我没有过这样的想法:我该在这样的人和事中找到我自己的影子,找到能唤起我内心共鸣的东西。
我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摒弃掉了最不该摒弃的自我。
可是如果人的心脏不会炙热地跳动了,那还怎么表达出独一无二的想法呢,更别提唤起别人的感情了。那些再优美,再考究的“抗疫诗”层层筛滤过后,不过是事件本身,可是诗歌该让人看到的,该是那一颗无法替代的金子般的心。
而我回溯我的童年,被老师规定着高分的模板,要求着复杂的修辞,我不禁暗自心惊,是不是从很久之前,祸根就已经埋下了呢?“老师看不懂,那你的分就高啦!”是我常听到的说的话。
优秀的作品该雅俗共赏,哪怕是小学文凭的人看朱自清的《背影》也能留下最感动的泪水,这才是我们应该的追求啊!
我真的害怕,我们被灌输地迷迷糊糊的,学会了迎合,最后,谁能保证我们不会在大势所趋下成为无脑的追捧者,甚至去唾弃干干净净简简单单的本我。
如果所有的人都在追求人为的后天产物,那最后谁来证明人类自身的价值,谁能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
然而转过头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不可能人人都一样敬畏文化,敬畏生命,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清晰的辨别力和思考力能在洪流之下守住自己。
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努力去找到自己,才不算辜负了一颗铿锵有力砰砰跳动的心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种下希望的火种,“抗疫诗”终有休止的一天。
作者这里有话讲嗷~
写这篇文章只是针对这样的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 ,不是在抬杠啦,因为我觉得确实挺气愤的!
本人也很为武汉的疫情感到揪心,也为在此期间很多的感人故事动容,希望此次疫情赶紧过去,希望所有善良的人都能得到庇佑,平安归来!
欢迎关注秋秋的公众号【仲秋日】人家超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