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惭愧,我入文字这行差不多十年,却基本没考虑过“我写的文章有没有人看”这个问题。
平日里,我的工作稿一般都是商业软文性质,或者是一些采访稿之类,主要刊登在公司自有传统媒体上,比如报纸、杂志等,另外有时候还会帮客户做一些画册、文案及策划等,但所有这些内容,基本只需要获得客户认可就没问题,更无法去细致考核阅读量。
直到开始接触新媒体,发现有时候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东西,阅读量却不高,才感受到了重重的挫败感。文笔再好怎么样,写得再认真又怎么样,如果没有找准读者想要的主题,没有丰富的素材支撑,那寥寥无几的阅读量就会给曾经小傲娇的自己,当头泼下一盆“请清醒”的冷水。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和总结,再结合今天“剽悍晨读”推送的来自劳拉·布朗的《完全写作指南》分享,小小剖析下“为什么文章没人看”的戳心话题——
你想说的,不一定是读者想看的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过:“完全不考虑读者而自命清高,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有时候还是一种值得仰望的人生态度。抱有这种态度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就是不适合写文章。”
当头棒喝的感觉有木有?在今年刚写工作以外的文章时,我是抱着“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开始的。兴致勃勃地发了几篇公众号文章之后,就发现了阅读量很低的问题,那时候我的借口就是“粉丝少”。
后来看了很多大咖的经验分享,慢慢意识到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不符合读者需求”,自嗨略略有点严重。于是,我慢慢调整策略,在寻找主题时多想想,这个内容读者会想看吗?按照这样的思路写了几篇,居然小有成效。在粉丝只有不满百人的情况下,最高的一篇有将近3000的阅读量。
由此可见,追最近的热点,写读者喜欢的东西,会让你文章的打开率有不小的幅度提升。
没经过头脑风暴,缺乏素材支撑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有血有肉。这些文章中的“血和肉”,就是其中的素材或例子。
写工作稿时,因为一般都会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产品或人物素材,所以并不觉得多难。但在写观点类的稿子时,因为平常没有注重积累,缺乏素材的短板就会很明显。提出一个观点后,能找到的例子寥寥无几,整个文章很容易就不吸引人。
例如,想写一篇关于自律的文章,如果除了身边的例子,还有一两个公众人物的例子,那文章整体就会丰满地多。如果脑子里不缺素材,可以找一张白纸把它们写下来,进行自我“头脑风暴”,并在中间挑选出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来组织,那就会很有看点。
因此,想要进行一场写作前成功的“头脑风暴”,那必须先从多读各种好书,多进行素材积累开始。
除了这两点之外,想要完成一篇读者喜欢看的好文章,还有几个小技巧——
(1)可以先列文章大纲,再把零散的素材按照要求组合成文,保证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2)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为了避免让自己放弃,那就先提笔开始写写写,说不定写着写着脉络就会逐渐明晰,发散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3)每次写完稿子,记得一定多看几遍,修改错别字、啰嗦的语句等等,说不定还会迸发出新的更好的观点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