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如何用场景更好地产生连接?
1.场景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新场景是通过跨界和连接得来的,新场景意味着新的连接方式,创新场景成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关键要素。
[随着连接涌现的升级,人们对于体验有了更高需求,只有新的场景才能够满足。举例:盒马鲜生的餐饮区、休闲区]
2.支撑场景的四个核心要素:体验、链接、社群、数据。
3.体验:为用户创造超越期待的体验,建立消费者情感连接,需要新场景的解决方案。因为让用户给品牌(产品/社群)做贡献,比让利给用户更重要。
①体验层次决定场景的真实性。从体验带给用户的满足从功能到利益再到信任支持等。
②体验的细节是场景成为流量入口的要点。场景中的众多细节决定场景下的人格,细节真实贴心,才能吸引更多用户加入。
③伴随养成类体验,把控制权交给用户,增强消费者和企业的关联。
[体验的重点是产生关联并积累长期的信任,品牌的价值由此而来]
4.链接具有乘法效应,符合指数思维。网络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不断融合,带来新跨界,以人为中心进行全渠道、多屏幕、多生活方式的链接。
[体验需要用链接才能做到无微不至,也才有引爆的基础]
5.社群是场景的动力机制。如果场景不能具备一种亚文化的力量、亚群落的表征和社群感,它将不具备拥有大规模用户和商业化应用的可能。
[用场景来聚合社群,激发社群]
6.数据让场景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数据流动性越强,生成的结构性也就越多,使用者关系越清晰,新场景的创造也越清晰。
[数据是场景链条中的最后一环,也是创新场景的来源之一]
7.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
8.产品即场景。产品等于场景的解决方案,需要在场景中提炼出产品的核心能力,然后不断叠加出新的场景。操作层面:找到消费者场景体验的痛点---细分消费者需求---确定场景的呈现细节。
[产品不能仅仅是功能性产品了,需要考虑到用户使用的场景和可能产生的情感需求,产品即服务]
9.分享即获取。分享是场景红利的神经中枢,分享是基于人格的背书,这意味着可以长久收获越用越多的信任。连接的机会越多,互为渠道的结合点就越多,更容易把品牌有限的市场预算变成倍数效应。
[关于分享动机的一个很好的解答,社群为分享降低了门槛]
10.跨界即连接。从渠道和自身资源的角度考虑,每个品牌都可以具有互为连接的渠道,品牌的动力机制被跨界迅速激活。品牌能不能通过横向的连接成就跨界的信任,能不能从流量的批发进化到人格的背书,是获取新的定价依据和定价能力的关键。
[通过跨界进行的是品牌背书的互换,落地到社群和亚文化中就形成了信任的积累]
11.流行即流量。在购买流量之后产品自身能不能形成一种用户主动搜索的能力,能不能催生流行的指数能不能进一步形成基于指数的品牌力。
[亚文化与社群可以构成流行的支点]
12.策略:
通过高频场景获取用户;通过低频场景获取高毛利;通过重度场景形成产业链;通过轻度场景形成壁垒。
13.传统商业模式的产品、价格、渠道和营销方式将被场景革命重新塑造。产品维度,是产品即场景的解决方案,流量因此也场景化;价格维度,是基于场景的分享即获取,同时也包含分享成本和信任成本溢价;渠道维度,是跨界即连接,连接无限可能性;营销维度,流行即流量,场景引爆品牌。
14.场景
场景定义=战略:差异化的场景过程即战略实施的过程;
场景方案=产品:特定场景的方案是产品/服务;
场景动能=渠道:商品和信息融合;
场景势能=营销:场景产生让人主动连接的可能,即转化为营销;
场景细节=流量:越具体,与消费者触点越多,转化率越高;
场景故事=品牌:场景品牌包含着独立人格性;
场景用户=社群:社群是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一群人。
总结:
场景革命的逻辑:体验是场景的核心,链接使场景下的体验更完整/完美,社群是场景的发动机,数据是场景的最后一环和新场景的获取方式。打造场景的四个方面:产品即满足全方位需求的服务;分享是连接的起点;跨界产生信任;社群是流行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