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喜所说的“行动”,与一般意义的行动并不完全相同。
行动,总是包含内容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动机。人们行动的背后,绝大多数都是利益驱动。自私和贪婪,最终将一无所得,而这还不是它最大的危害。最大的危害在于,它将无可避免地造成执着,执着的结果就是痛苦。
但辨喜并不同意将“快乐”作为人生追求,这恰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目标。也许问题在于“快乐”本身就带有二元对立的性质,追求快乐就意味着要避免痛苦。那么,如果一件事是如此有意义,但出于某种情结它会给你带来痛苦的话,你就不会去做了。比如,一个吝啬鬼就不会布施了,哪怕他的行善能拯救无数生命。
反之,追求痛苦更加不能成为人生目标。辨喜所认定的人生目标与痛苦和快乐无关——追求知识(我更倾向于将它理解为智慧)。
知识从何而来?从行动中来。
更准确的说,是通过行动把原本存在的知识揭示出来。
一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让他心中的知识重新排列组合,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产出为“万有引力”。
故而知识不在苹果之中,亦不在地球,而在牛顿心中,在每个人内心的小宇宙之中。只不过,人心被欲望所遮蔽,因而“无明”。行动,是一个揭开幕障,让知识彰显的过程。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过往行动的结果。善与恶的行动都会在灵魂留下痕迹,这即是“业”。王阳明说,“为善去恶是良知”,当善的行动多了,恶的行动少了,就造就了善人与恶人。
辨喜进一步提出,当一个人善后,把善也去掉才是终结。好比肉中有一根刺,你会用另一根刺来跳动这根。当这根刺挑出来后,就没必要保留手里的那根刺了,仅仅是工具而已。
所以,行动包含着对结果的不执着和对工具的不执着。
再来说说行动的另一个角度,责任。
有人问,到底出世跟入世,哪一个更加正确,哪一个更值得去做?
我的一位老师捧庄子而踩孔子,写了一系列的文章,认为庄子更符合真人的状态,更值得学习。似乎越是思考深入,越是会走向佛道。另一些人则认为,出家是逃避责任。对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的做法颇有言辞。
辨喜认为,都一样,并无高低之分。入世时做好入世的事,出世时做好出世的事,每个状态都有每个状态下的责任。他用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那故事相当无趣,故不再复述。
我们知道,古印度的生活分两段,在家和出家。辨喜说,在家就做好在家的事,包括孝顺,养家糊口,让家人快乐;出家就做好出家的事,包括不对任何物质与女色动心。难能可贵的是,他提到要让自己的妻子快乐。早知道,从阿米尔汗的电影来看,印度女性至今都很难谈得上地位,《神秘巨星》里的丈夫,对妻子更是想打就打。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行动应该是带着爱的行动。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一样,爱的情绪力量,将给行动带来巨大的加持力,让每一个行动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力。
我的一位亲戚,极好读书,在做饭时也会放一本书,失业在家。他的爱人是某跨国公司的高管。
有次在他家做客,他的爱人下厨,做了一桌菜。他则负责高谈阔论。那一顿饭吃的极不舒服。他爱人全程没有笑过,并在他发表高见时都是鄙夷的神情,一桌子好菜都是不屑的味道。
没有爱,行动毫无力量。
将爱注入行动之中,生活琐碎也会充满趣味。曾经一度对洗碗、拖地的事情反感不已。后来明白,事情只是事情,烦与不烦,有趣与无聊都是基于心的判断,不是事情出了问题,是心出了问题。
正如一行禅师所说,生活的意义就在每个当下,每个呼吸,和每一步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