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回忆是一片森林”公众号第190篇原创文章)
“我的孩子不见了!”
“我的孩子哪里去了?”
“你们哪个把我的孩子藏起来了?”
中午,我路过一片树荫,看见一个男人憨立在那里,左右张望,嘴巴不停地说着。他的旁边,还躺着几个在树下午休的同伴。
其中一个可能在装睡的同伴,忍不住这个男人的着急的样子,“哈哈”地大笑起来。然后,从身旁拿出了一双鞋子。
男人笑了,骂了几声,抬起腿,装作踹踢的姿势:“我踢死你。”然后把鞋子一把抢过来,一屁股坐在地上,穿了起来。
他们的衣服都粘了些污泥,旁边又放着安全头盔,看样子像是附近工地的外地工人。
我是知道的,这几年我居住的这个城市变化很大,沥青软化了城市的血脉,高楼如春笋般拔节而起。很多外省民工也离乡别井,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拼搏着城市以及自己家的模样。
他们,也应该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但这一次更让我感触很深的,却是那一句——“我的孩子不见了”。
我不知道他来自哪里,但我知道,“孩子”这一词,在一些地方的方言里,是“鞋子”的意思。“孩子不见了”,其实是说“鞋子不见了”。比如湖南岳阳。
我在岳阳读书的第一年,同寝室的有和我一样来自南海边上的两个同班同学,还有几个当地的学长,比我们高一个年级。
一开学,我们新生按要求参加了军训活动。那天早上,突然哨声催命般地响起——紧急集合。我们三个人赶忙起床,也来不及洗漱,挤了鞋子,一阵慌乱地,边穿外衣边往操场跑去。或许只是为了考验我们的集合速度,很快,我们又在一句“解散”的口令中,暗暗骂了几句,愤愤地走回宿舍楼。
“我的孩子不见了。”一到寝室门口,就听到一位学长高声大叫。我们几个一脸愕然:没想到,这所学校竟然这么开放,学生都能结婚,还能把孩子带到学校来?
我们走了进去,这位学长的眼睛忽而发亮了,指着我身边的同学说:“原来,是你穿了我的孩子。”我们愈加愕然。顺着学长手指的方向,我们才弄清楚了,原来,所谓的“孩子”,其实就是“鞋子”,方言使然。
当地人习以为常,我们却如获“珍宝”。从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就成了我们之间开玩笑的热门词语。
一个同学买了一双新鞋子,我们惊叹:“你又有新孩子啦。”某个同学的脚大,鞋子也大,我们又故作敬佩:“哇,你的孩子这么大了啊!”走在路上,男同学忽然对女同学说:“原来,我们的孩子是这么漂亮。”……
后来,除了“孩子”,我们又学了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方言。比如,十块钱,叫“一炮块”;干什么,叫“嘎摸宁”……
毕业离开岳阳,已经22年了。却常常想起,那些学着半咸淡的地方方言,嬉戏打闹着的年少身影。
有时,我走在路上、坐在路边,或是看着电视,会碰到某个情景,就像是那些年的一种再现。我总会不自觉地一愣,或是一笑。
我说不清楚,这些平凡的小事,何以长期地占据内心深处的一块高地。时光的风,吹老了容颜,吹淡了喜好,吹远了距离,却吹不散,这块高地的一粒尘埃。
就像此时此刻,看着几位民工兄弟,看着他们在辛苦的工作之余,轻松地开着玩笑。我也说不清楚,这心灵的颤动,是因为那一句“我的孩子不见了”,让我想起了过往?还是因为年纪渐大而学会了怀念,才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一句话。
自然,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原因。一些没有原因的美好,更像是那懵懂无知的身影,对过,错过,依然珍贵。
我微笑着,从他们的身旁走过,走出这几树的清凉,走向一地阳光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