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这十六个字是儒学、道学、佛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精髓,被称为"十六字心传",也名“中华心法”。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人的内心变化难测,道的要义精微难明,必须精细精深,心性专一,不偏不倚,真诚地秉持中庸之道。其蕴藏的克己慎行、精益求精、执中守正精神,正是为学之道,修身之道,也是治世之道。毛姆的《刀锋》中讲述的正是一个试图践行这一心传的人。
毛姆(1875-1961),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人”,在世时始终是英国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著作等身,其《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面纱》等作品为中国许多人喜爱。《刀锋》是他最为得意的小说之一,成书于作者创作技法纯属的晚年,这个时期的毛姆已经年逾七旬,倍感时日无多,于是写起了《总结》、《观点》和《回顾》,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刀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
小说主人公拉里,是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飞行员参战的美国青年,退伍后,等待他的是美丽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和亲友们为他提供的具有远大前程的工作。但是拉里没有接受这些,他不愿意走一条普通大众认为的正常生活道路,整日读书思考,后来竟然放弃了这一切,解除婚约,远走法国,接着又游历世界,过着与当代人看似格格不入的生活。拉里的人生选择,看似特立独行,实则反映了一代人共同面临的心灵困境,国家繁荣富强了,物质生活愈发丰富多彩了,但精神世界空虚了,信仰变得虚无了,拜金主义横行,物欲横流,唯利是图,人性已经被逐渐扭曲,热衷钻营的艾略特,贪图物质享受的伊莎贝尔,自甘堕落的索菲,靠出卖肉体维持生活的苏珊等等,这是这代人的写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精神如何获得拯救?心灵如何得到宽慰?人生之道的要义如何去追寻?拉里要去寻找答案。
一战时,拉里在部队里结识了一位爱尔兰战友,在一次战斗中,这位战友为营救他而牺牲,拉里因此背负了沉重的枷锁,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于是,拉里独自去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他住在低级旅馆中,研读心理学和哲学作品,寄望从智者那里获得启示,解释迷茫,可是这些文字并不能如他所愿。后来,他干脆解除和未婚妻的婚约,拒绝了朋友提供的正经工作机会,去了煤矿、农场,企图在艰苦的劳动里寻求人生意义,此间还接触到了神秘主义,但劳动与神秘主义的思想也没有使他得到满意的答案。当这些西方式的精神慰藉无法安抚他的内心时,拉里想到了东方,来到了印度,最终印度的《吠陀经》哲学给了他人生的方向,“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刀锋》便来自《奥义书》中的这句格言。拉里探寻到了人生的真谛,因而,他又带着自我完善的人生理想返回了现实生活,以期安抚更多世人浮躁迷茫与不安的内心,抱着自我牺牲的意念,他要和索菲结婚,他要拯救这个原本内心纯洁,如今已经沦为放荡妓女的人的灵魂。然而索菲离奇死亡了,拉里自我牺牲完成对他人救赎的愿望随即也破灭了。此后的拉里并没有继续修行悟道,而是出乎意料地散尽家财,又回到了美国,隐身于普通大众之中。
面对人心的变化难测,人生之道的精微难明,拉里心性专一,不为外物干扰,不为世俗所束缚:“在这片苍茫人海中,各种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织,人们在混乱的人海中迷失了心智,却又渴望超越自我;如此表面沉稳,却又内心彷徨;如此善良,又如此残忍;如此诚实,又如此狡诈;如此吝啬,又如此慷慨大方。”而他:“没有什么野心,也从不追名逐利;他最不耐烦成为什么名人志士,所以,他很有可能会随遇而安地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自由自在,无欲无求。他是那么谦虚,所以不愿意成为别人的榜样......至于他本人,则会一直抱着淡然的心态,走在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生道路上,同时也会有自己的贡献......拉里已经如他所愿,隐匿在喧嚣的茫茫人海之中.....”不偏不倚,真诚地秉持着中庸之道。
《刀锋》是一部蕴藏着浓厚哲学意义的小说,作者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于这部作品中,书中折射着毛姆自己的心路历程。毛姆作为一位职业作家,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的《刀锋》稿酬五十万美金,一篇短篇小说可以卖到一千英镑,而短篇小说《雨》的改编权以十五万美金卖给了电影厂,他财源滚滚也挥金如土,雇佣大批仆人,购买豪宅和游轮,周游世界,可谓生活优渥。然而,他有众多的读者,却几乎没有亲人;他有无数的崇拜者,却几乎没有朋友;甚至,他是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他的作品取材于世界,可以是西班牙,可以是北非,可以是美国,可以是法国,可以是热带,可以是印度或者中国香港,但几乎不写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故土。
毛姆的人生观是冷峻的,他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他解读《奥义书》,认为做人就是罪孽和苦难,而消除罪孽和苦难就是宗教的目的所在;他不知道人生有何意义;他不相信灵魂不死;他不相信因果报应;他不相信痛苦会使人高尚;他相信自由意志,也相信决定论;他觉得所谓人生哲学大凡虚假;他认为只有“善”才有人生价值;他希望早日让位给他人.......,
这些便是毛姆心中的“危”,也是毛姆心中的“道”,他一生坚持写作,坚持思考,惟精惟一,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这也许就是印度哲学里的“梵”或者中国哲学里的“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