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inline、noinline、crossinline 是 Kotlin 中的三个关键字。在 Kotlin 源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关键字被大量使用,那么它们究竟是干嘛的呢?
推荐:后续文章将在GZH「码途有道」发布,其他博客平台不定时更新!
2. inline
2.1 编译时常量
在介绍 inline 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下 Java 中的一个概念:编译时常量 ( Compile-time Constant )。其指变量的值固定不变,在编译时我们就可拿到这个变量的值。具体到代码中,就是变量使用 final 修饰,类型只能是字符串或基本类型,在声明时就赋值;在编译时,会直接拿这个变量值去替换变量名。这样一来,程序结构就变简单了。
2.2 inline: 内联函数
上述编译时常量的作用其实就是一种内联优化,而被 inline 标记的函数,被称为内联函数。所谓内联,就是在代码编译时会将被调用处代码直接嵌入到调用处的函数体中。具体示例如下:
// 内联函数
inline fun hello() {
println("Say Hello!")
}
// 调用函数
fun main() {
hello()
}
// 实际编译后
fun main() {
println("Say Hello!")
}
可以看出,inline 的作用与编译时常量的特点非常相似,都可以内嵌代码,我们也可以将此种行为称作代码的展开铺平。如此一来,内联函数就可以减少方法栈的层级,省去了上述示例中 hello() 在方法栈中的占用层级,使得方法栈变浅。
但事实上,减少方法栈的层级,这种优化产生的效果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甚至可能因为大量使用 inline,代码到处拷贝,最后使得编译生成的字节码膨胀,成为负优化。那么,inline 到底有何优势呢?
2.3 inline: 铺平函数类型参数
我们在平常开发中会经常遇到函数中的参数也是函数类型,如下:
fun hello(block: () -> Unit) {
println("Say Hello!")
block()
}
fun main() {
hello {
println("Bye!")
}
}
在 Java 中并没有对函数类型变量的原生支持,此形式是 Kotlin 中的写法。而 Kotlin 为了让其生效,它会创建一个 JVM 对象作为函数类型变量的实际载体去执行变量中的实际代码。也就是说,在 main() 中调用 hello() 时,其实创建了一个对象来执行 hello() 的 Lambda 表达式中的代码,虽然这个对象只是用一下就会被抛弃,但是确实创建了。这就实实在在的产生了资源消耗。而如果 hello() 被循环调用100次,甚至更多,那么内存占用不就一下子上来了吗!那如果给 hello() 加上 inline 会有什么效果呢?
inline fun hello(block: () -> Unit) {
println("Say Hello!")
block()
}
fun main() {
hello {
println("Bye!")
}
}
// 实际编译后
fun main() {
println("Say Hell!")
println("Bye!")
}
可以看到,如果将 hello() 变为内联函数,编译后不仅将 hello() 自身代码铺平,同时也将 hello() 的 Lambda 表达式中的代码也一块在 main() 中铺平,没有额外创建对象,这样资源消耗也就自然减少了,这就是 inline 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可以将被标记函数的函数类型参数代码一起展开铺平。
2.4 正确使用inline
综上可知,inline 可以优化代码,但是不能无脑使用,否则会造成字节码膨胀,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包体积变大。一般我们可以在函数高频调用场景酌情使用,减少内存占用,优化代码执行速度(毕竟铺平的代码要比调用执行的更快),例如处理Socket推送数据的场景。
3. noinline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知:函数类型参数本质是一个对象,而 inline 函数会将这个对象的代码展开铺平,消除其对象属性。
noinline 字面意思是“不内联”,用于标记 inline 函数中的函数类型参数。被标记的函数类型参数不会被内联,即不会如上示例所述,进行代码铺平,其依旧是个对象。那么关闭内联优化,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看下面一个例子:
// 错误示例
inline fun hello(block: () -> Unit): () -> Unit {
println("Say Hello!")
return block
}
我们有时会碰到返回值就是函数类型参数这种状况,但是 inline 函数已经将 hello() 中的 block 代码铺平,即本来 block 是个对象,现在被 inline 优化,直接消除了,那还怎么返回呢?所以上述示例是错误的,同时我们也能在 IDE 中发现 return 直接报错了。这时就轮到 noinline 出场,关闭针对函数类型参数的内联优化,使 block 依然作为一个对象被使用,如此就可以正常 return 了。正确示例如下:
// 正确示例,使用 noinline 标记 block
inline fun hello(noinline block: () -> Unit): () -> Unit {
println("Say Hello!")
return block
}
4. crossinline
4.1 Lambda中的return
在说 crossinline 之前,我们先看两个示例:
// 示例 1
inline fun hello(block: () -> Unit) {
println("Say Hello!")
block()
}
fun main() {
hello {
println("Bye!")
return
}
println("Continue")
}
// 示例 2
fun hello(block: () -> Unit) {
println("Say Hello!")
block()
}
fun main() {
hello {
println("Bye!")
return@hello
}
println("Continue")
}
在示例1中,我们在 inline 标记的 hello() 的 Lambda 表达式中加了 return;而在示例2中我们也在 hello() 的 Lambda 表达式中加了 return,但是与示例1不同的是,示例2中的 hello() 并不是内联函数,且 return 后面多了 @hello,即显示的结束 hello(),不允许直接使用 return。我们看下两个示例的打印结果:
示例1的打印结果:
Say Hello!
Bye!
示例2的打印结果:
Say Hello!
Bye!
Continue
可以发现,示例1中 Continue
并没有被打印出来,所以 hello() 的 Lambda 表达式中的 return 其实结束的不是 hello() 本身,而是穿透了 hello() 结束了 main()。而示例2中是正常打印了所有的字符串,即被 return 结束的函数只是 hello(),main() 不受影响。而示例1为何是这样执行?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在介绍 inline 的时候我们提到过,内联函数的函数类型参数会被展开铺平,那示例1编译后的代码应该如下所示:
inline fun hello(block: () -> Unit) {
println("Say Hello!")
block()
}
fun main() {
hello {
println("Bye!")
return
}
println("Continue")
}
// 实际编译后
fun main() {
println("Bye!")
return
println("Continue")
}
可以看到,在编译后,main() 中其实是有个 return 的,那么 println("Continue")
就自然不会被执行了。但是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在 return 的时候都需要去查看原函数是否被 inline 标记,这也太不科学了吧!所以在 Kotlin 中有一条规则:在 Lambda 表达式中不允许直接使用 return,除非这个 Lambda 是内联函数的参数。 这样规则就简单多了:
- 只有作为内联函数的参数的 Lambda 表达式中可以直接使用 return
- Lambda 表达式中的 return 结束的不是内联函数自身,而是内联函数的调用函数
4.2 内联函数中的间接调用
有这么一个需求,我们需要在UI线程中去执行内联函数中的某个代码块,这个需求应该不过分吧?常规写法一般如下:
// 错误示例
inline fun hello(block: () -> Unit) {
println("Say Hello!")
runOnUiThread {
block()
}
}
fun main() {
hello {
println("Bye!")
return
}
println("Continue")
}
这其实就是在内联函数中间接调用函数类型参数,说“间接”是因为本来 block 的控制权是在 hello() 中,其外层是 hello(),这么一写,控制权就被 runOnUiThread
夺走了,外层变成了 runOnUiThread
。而如果此时,我们在 hello() 的 Lambda 表达式中加个 return,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return 无法结束 main()。因为遵循 inline 规则,最后编译出的代码大致是这样的:
// 编译后
fun main() {
println("Say Hello!")
runOnUiThread {
println("Bye!")
return
}
}
非常明显,return 结束的是 runOnUiThread
中的 Runnable 对象,而不是 main()。那这样与之前的规则不就冲突了吗?所以事实上,这种间接调用写法是不被允许的,IDE 会给你一个刺眼的红线。那如果我们一定要间接调用该怎么做呢?这时就轮到 crossinline 出场了,正确示例如下:
// 正确示例
inline fun hello(crossinline block: () -> Unit) {
println("Say Hello!")
runOnUiThread {
block()
}
}
fun main() {
hello {
println("Bye!")
}
}
我们直接给 block 加上关键字 crossinline,这样就允许间接调用了。但是如果我们还想要在 Lambda 中加上 return 该怎么做呢?那对不起,Kotlin不支持!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对 crossinline 进行一个总结。crossinline 字面意思是交叉内联,也是作用于内联函数的函数类型参数上,其用途就是强化函数类型参数的内联优化,使之能被间接调用,并且被 crossinline 标记的 Lambda 中不能使用 return。
5. 总结
inline、noinline、crossinline 使 Kotlin 中常用的三个关键字:
- inline: 内联,用于修饰函数。被修饰的函数称为内联函数,内联函数中的代码可以直接嵌入到调用处,从而减少方法栈的层级与函数类型对象的创建。
- noinline: 不内联,用于修饰内联函数中的函数类型参数,关闭对函数类型参数的内联优化,从而摆脱 inline 带来的「不能把函数类型参数当对象使用」的限制。
- crossinline: 交叉内联,用于修饰内联函数中的函数类型参数,使函数类型参数能被间接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