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那些莫名倒戈的瞬间
朋友们,你还记不记得你的那些莫名的瞬间。
场景1:你听到关于某个话题的讨论,觉得某个观点A特别对,你强烈支持;转天,你又听到关于这个话题的另一观点B,你觉得特别对,强烈支持,却蓦然发现A\B是完全相反的观点。
场景2:你想买本书/看场电影、话剧,去豆瓣看书/影评,却发现评论里的褒贬评论让你无所适从,你不知道该不该下手。
场景3:你津津有味看着微博上八卦小花边,偶尔评论一下XX是个渣男,却不料第二天剧情发生大反转。。。。
终于,你累觉不爱。
Part2 问题出在哪儿
1.没有明确话题的论题和结论,以致于没完全了解作者的意图。
(比如《奇葩说》里辩手很炫很爽的发言内容,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掉他们发言的论题和结论,把对方某些线索或者论证依据作为结论来看待。)
2.未能充分了解作者隐藏的价值观假设,而直接追随作者论证走到底。
(比如,“在姐姐反对告知的情况下,该不该告诉父母姐姐有男朋友”。这就是关于忠实与诚实的价值观假设)
3.有些证据缺少足够效力,如直觉、个人经历等。
Part3 正确的思考方式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如何提问,但我却认为它在教我们如何正确思考、评估、判断一种观点。
1.在决定客观评估、研究、判断某件事情时,先问问自己“关我什么事”。
如今的消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哪些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查找、判断,还是当个乐子,一笑而过。
2.在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分析推理之前,先找到他的分析推理所在。即培养自己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所谓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者讨论的问题、争议。它包含两种问题类型,一种是“是什么”的描述性问题,如“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教学水平是不是很高“,一种是”应不应该“的规定性问题,如”中国应不应该支持转基因“。
3.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①区分多义、歧义词汇,避免被富有感情的词汇带跑偏。
②找到作者的价值观假设。作者一般都会在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认为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他们通常会选择一种价值观,而排斥另一种。而一个人对于特定价值观的选择常常不会明说,因此我们需要找出那些价值观假设,只有基于你认可的价值观+可靠理由依据,才能真正形成你认可的结论。
③证据的效力需要验证。
证据包含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等。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在知乎、微博的体现就是常见体“我有个朋友”系列,真假难辨。我有个朋友说A感情经历那叫一个乱啊;我有个朋友是演员,说A可专情了。把所有关于A的“我有个朋友”收集完毕,发现A就是一个具有180种分裂人格的人啊。把针对单一的个人经历,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
典型案例:基于观察、或者访谈,描绘或者塑造一个或多个任务或事件来验证某个结论。这样的描述即为典型案例。当具体生动的案例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结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而放弃搜寻其他相关的研究证据。在面对典型案例作为依据的情况下,要多问问自己“这个例子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有强有力的相反的例子”。
对于专家意见,我们才要关注,专家所谈论的主题是否为其专长、潜心研究的成果、获取事实的渠道是否是第一手资料等。
样本调查研究报告:我们要关注选取样本是否为随机,而非片面取样;所询问的问题本身是否有某些引导性?
4.判断推理过程是否出现谬误
常见谬误:
①人身攻击谬误、乱扣帽子谬误:“为什么扎克最近行为有点怪,把宿舍弄得这么乱““因为他是混球”;“为什么你怀疑XX女星会跟XX男星在一起”,“因为XX女星习惯抢人男友“。
②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持有的观点来竭力证明论断有问题。(但是大部分喜欢的就是有道理的,这个本身就是错误假设)
③循环论证谬误:看似为结论找证据,但是证据算数的前提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了。
5.接受说服之前,先打个问号。
把所有证据列出,看看是否最终可以推到得出结论,是否省略了重要的信息。
6.对待结论,要思考多种可能性。
为了避免非黑即白的是非二分式思考方法,提出以下问题:
①结论在什么时候是精确的?
②结论在什么地方是精确的?
③结论用于什么目的是精确的?
(这像不像毕业论文的思考方法,突然觉得当时导师给的论文写作方法是多么的宝贵啊摔)
最终,你就可以真正面对结论,继续爱下去了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