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般的七支刀》,看莫愁读书笔记里提到有推理内容,是我喜欢的,买来读。
七支刀,只听书名,我会以为有七把刀,还自己在脑中丰富想象了七把刀如何会有逻辑联系......唉,自己想多了,就是一把刀,左右各伸出三支刃,可以被称为“六叉矛”。
考古如同解谜,而“七支刀”这个谜更象是字谜,主要是破解刀上的铭文。一般的刀剑上铭文有么没有,要么就几个字,长铭文的甚少(书中提到了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网上找了电子版的,不长,略看了一下),七支刀上的铭文字数六十一。
书一共五章,前面两章是在破解字谜,虽然对于古文字以及铭文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读起来还是很有兴趣。同时也很佩服日本的考古学者,特别是作者宫崎市定。
第三章开始“读一刀送两刀”,就七支刀的影响,作者介绍了另外“稻荷山铁刀”与“江田船山大刀”的铭文解读(字数分别为115和75),也是长铭文刀。其实读到这里我已经有些吃力,解这么多字谜实在有些费脑。
三刀过后,开始介绍这类文刀铭流行源流,大致流行路线是大夏-------南朝刘宋----百济-----日本。一般刻长铭文的刀剑多不太注重功用。
大夏“龙雀刀”出自赫连勃勃,铭文三十二字
“夏州赫连勃勃,以龙升二年,造五口刀,背刃有龙雀环,兼金镂作一龙形,长三尺九寸,铭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迩,如风靡草,威服九区。宋王刘裕破长安,得此刀,后入于梁。”
对于学者的风范仰慕之处有两点:
* “百年之后觅知音”
最早研究铭文的菅正友当年并没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或公布(明治前期),也许是与当时报纸杂志缺乏,但是当时学者们也不太有将自己著述发表的意愿,作者感慨学者们的这种高雅风气,我也为此内心佩服。
* 面对学术权威不盲从,“如果不惜一切地墨守于师长的学说,这只能成为学术进步的阻碍,最终一事无成”。
这本书里涉及了一些小知识点,笔记里记录一下,也以此加深记忆:
1 青铜镜背面文字多有五月丙午四字,成了吉祥日期套话,为什么?
铸镜重视火并视为神圣,旧历五月是夏季中,也是火气最旺的月份,丙是“火之阳”,从方位来讲是正南,也是太阳的方位..........总之,镜铭中日期制作日期,岁也是午,月也是午,日也是午,时刻也是午,这样万全时刻其实不存在,但是吉祥句就要这样.....
2 铭文字中一部分“隹zhui",有一些少了一条竖线,据法隆寺铜版造像记,中国龙门石窟刻铭等,其中的”隹“字的部分都缺少中间的竖线,而只有几条横线。
3 古代日本常用”八十“来形容事物之多,比如八十氏,八十枭帅,八十国,八十万等。
4 西汉倭人有百余个小国,各自割据一方,这期有三十余前后西汉进行贸易(地点在乐浪郡现在的平壤),我只是感慨百余这么大的一个数字而记录一下。
书的最后一部分提到了东晋的历史,因为有网文的基础,看到熟悉的名字和一些历史事件,看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作者提到有关淝水之战的一点有些意思,他认为功劳并不是谢安与谢玄,而是军人出身的刘牢之,认为这是贵族社会写成的史书的歪曲。为此,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刘牢之的简单介绍。
还有一点有趣的是有关日本与中国的交通,一般都是通过朝鲜半岛西海岸,进入渤海湾后上陆,溯黄河往西到洛阳。按作者推断,南朝时也许是被称为五斗米道的三吴道教信徒和海上交通人员的努力,是通过横渡东海,在长江口附近登陆。我读马伯庸的《风起陇西》一书中也看到有五斗米教,这个宗教始于东汉,为长生修秘术养生,这样一个教及教徒会发展航海技术自然是出自宗教生存也发展的目的,但是他们是如何研究航海技术一事,我还是有些兴趣的。
读书其间,我为了找七支刀的高清图,特意去网上搜索了一下,也找到一些文字介绍,有些奇怪的是宫崎市定有关七支刀的研究及发布是在1992年(中文书译作是2017年),但是网上有关他这一成果提到几乎没有(也许日文部分会有),就象书中后记里提到的,”除一部分热心的赞成者外,学界对此的反应十分冷谈,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无视了。“,有些曲高和寡的感觉,无知音啊!
最后还记录一下在阅读破解铭文字谜时的联想,日本破解铭文的几位学者以及作者自己都有相当深厚的中文古文知识,提到了不少中文古籍,而且破解字谜,也是需要这样的知识库来引导字,词,语法知识等方面的推断,我想以后是不是可以有电脑数据库以及软件之类的支持,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错误推理,但这样的另一个方面,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更加有理由不学习古文阅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