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首都计划
大纲:路面规划
道路材料
建设方法
内容:路面附加说明书
感想:
规划好首都道路系统之后,就应该开始规划路面了。路面种类繁多,应按照以下各项为选择标准。第一:建筑费低廉;第二:路命长久;第三:适合卫生;第四:破坏时易于修理;第五:秽物易于扫除;第六:路面平滑;第七:音响无碍居民;第八:尘土不至飞扬。这八项之中,第一第二项尤其的重要。根据以上选择的标准,并且按照经济和运输的实际情形,南京的路面现在应该采用碎石建筑,再用沥青覆盖在上,也就是所谓的沥青麦坎达路。这种路面建筑费用特别低廉,可以根据不同的承载重量,酌情分别敷砌。并且这种路面久耐用并且容易修养。
沥青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前1200年的古典时期的早期,人们已经开始应用天然沥青,在生产兵器和工具时用沥青作为装饰品,为雕刻物添加颜色。到了公元前第七世纪的亚述帝国和巴比伦帝国,沥青就已经在道路工程中投入使用。在1837年,沥青工艺被证明可以运用在公路工程上。一开始我以为沥青就是我们平时在马路上所看到的黑色石子,问了施工人员才知道是碎石子缝隙里的粘合剂。石子大小不一,其实都是按照颗粒级顺序进行科学的配比,尽可能的填补缝隙,保证搅拌混合物的密实。
而所谓麦坎达其实是碎石子的英文音译,通过书中所说的沥青麦坎达路建设的方式,不难看出就是后期人们所说的灌式沥青路。这和如今所使用的沥青路最大的区别就是铺设方法。灌式沥青路是先铺上碎石子,再撒上沥青,以填补碎石子之间的缝隙。如今的沥青路是先将碎石子、沥青、粉煤灰、外加剂搅拌均匀再施工。这种方式施工效率快、强度高、稳定性好、更容易养护。
柏油路也叫沥青路,其基层构造与水泥路一致,沥青路的不同在于面层要加一层细石混合沥青。面层比较软,所以汽车走在上面会觉得很舒服,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沥青路面一般为黑色,给人以深沉稳重的感觉,开车时人会觉得比较踏实。柏油是级配良好的沙子石子加沥青做粘合剂混合搅拌而成,是一体的固体材料。柏油=沥青+石子+沙子,有点像混凝土的感觉,只不过混凝土里粘合剂是水泥。
混凝土=水泥+石子+沙子,钢筋混凝土则因为物理结构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所以一般桥面留有专业缝隙,防止因为热胀冷缩引起的开裂这段。
沥青麦坎达路主要是以碎石为主,石头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道路的寿命。若是石质不够坚硬,那么在敷沥青路面以后,车辆的行驶会导致内里裂痕而产生动摇。或者在还未敷沥青的时候,就已被车轮所碾碎,变成尘土。就普通的马路而言,自然是石质越坚硬越好,并且含有适量的石灰质,更加容易凝结。铺路的石子有用机器碾压碎的,也有人力击碎的。人力击碎的石头形状大多圆整,边缘平钝不能承受应碾压而固结,若是车辆在这种马路上行驶,路下的基层结构不够稳定,容易损坏。而机器扎碎的石头,有棱有角,用粘合剂使其固结,不会因为车辆在此之上不停的行驶,而发生基层结构不稳定。所以从长远来看,自然是机器扎石最为合适,虽然说费用比较高昂,但是可以省去很多养路费,性价比很高。
而关于沥青种类的选择,因为用途不同所以选择的种类也不同,不能以商标为准。为了防止品质参差不齐,用途未能悉合,一旦覆盖又难以补救。为防止此种弊端出现,美国材料力量试验学会,根据多年的经验,曾将某项用途该用何种沥青或者柏油详细说明,并且编印成书。使各个制造商根据这本说明书制造相应的材料,以供需求。而建设商也可以根据说明书学会购买不同用途相对的柏油和沥青。铺沥青有冷敷和热敷两种,路面刚刚形成时应该冷敷一次。半年之后,根据路面需要的程度,酌情考虑热敷,主干道路上车辆来往频繁,热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次要的道路冷敷就已经足够,并且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可以加以更新。这样做是因为冷敷的抗压结构没有热敷稳定,但是不需要很高抗压结构的话,可以只使用冷敷,因为成本较为低廉。
住宅区的道路因为车辆来往稀少,所以不必敷用沥青,若是为了避免灰尘,敷上沥青效果更佳。若是道路的损坏,在经济上不适合进行再次修养,可以将原有的路面做为路基,加筑薄薄一层沥青,或者是沥青碎石,渠边石(我理解为路两边的窨井盖路)
高度若为八英寸,那么新增两英寸厚的薄被沥青或者是沥青碎石,就可以满足在运输上极大的重量。若是以士敏三合土(三合土是一种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多用于建筑物的基础或路面垫层。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石灰、炉渣和砂子组成的“三合土”。以现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后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与罗马的三组分砂浆,即“罗马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为新加路面也未尝不可,但是这样的话,新加路面必须有六英寸厚度,新增的路面过高,原来的徐冰石及人行道的高度因此而减少会不利于雨水疏通,所以沥青是最合适的。
首都因为交通的需要,主干道的宽度已经确定:两旁行人道各有五公尺,中间车辆到为18公尺,以汽车一行占三公尺计算,可以容纳六行汽车,也可以两行留作车辆停留,四行供车辆行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向四股道,两边有停车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根本不需要建完六行车辆道路。从经济来考虑,不必将路面全部建好,但是为了确定两旁房屋的界限,以及方便规划人行道,所以应该及早规划28公尺宽度的道路边界,然后再分期建设路面。人行道以及渠边石的路面,应该在初期完成,中间六公尺的车辆到只需要铲成一个拱形的路面,暂时不需要敷设沥青,规划为供车辆停放的草地就可以了。(如此规划,和如今马路中间的隔离绿化带差不多形式。)等需要使用时,再将这六公尺的路面挖到路基,依照先前的建设方法完成,同时与先前路面共同敷沥青,使表面美观程度一致。
在没有铺路面之前,应该将所有藏在路底下的自来水管、沟渠、电线等等建设完毕,并且预先通知沿路业主,准备装置水管和排水,一定要按时完工。并且规定路面一旦建好,一年之后不准开掘,所以若是有以上工程应当预先筹划。如此规定是因为沥青的硬度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文章最后加付的路面标准说明书,除了路面的宽度和厚度,因为交通情形不一样,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以外其余各项都有说明。如果能按照说明书实施,肯定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不然路面坏了修,修了坏,白白浪费金钱。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凡是用泥土作为胶结物填塞缝隙所建设的道路,坚固耐久性是远远不够的。若是建筑再疏忽,就不可避免造成路面浮松凹凸,或者有波浪纹或者内部崩裂,所以不得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