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
前几天,🎤郑智化去了深圳,体验了一下深圳“非常贴心、而且无缝”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结果在上飞机的时候,最后那二十五公分推不上去了,工作人员也在现场努力想办法。我们的老朋友郑智化随后就在网上吐槽,大概意思就是:深圳的设施居然这么差。
🔥这事一出来,舆论一片哗然。我在那个视频下面留了个言,结果莫名有几百个点赞。评论区立刻出现一大批人:
💬“我们深圳怎么了?”
💬“深圳已经是全国做得非常好的地方了!”
💬“你凭什么说深圳不好?”
这种留言,看起来挺情绪化的。也可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郑智化“老了”“过气了”,不是当红明星。换成小鲜肉流量偶像只要吐槽一句,可能谁都不敢顶嘴,粉丝一口唾沫就能把你淹死。
我在下面说了一句:“我在深圳生活了20年,这样的现象到处都是。”👇
下面立刻有人回我:“你不想在深圳待,你就回老家呀。”
🏙️首先,我想说。深圳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和很多老牌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相比,科技层面可能已经遥遥领先。但在人文关怀相关的设施上,差距依然很大。
不用说太远,就看一河之隔的香港🇭🇰。不得不说,香港的硬件确实比较老,甚至有时候你拖着行李想从旺角、尖沙咀这种站口出来,最近的出口可能连扶梯都没有。但在无障碍设计这件事上,香港真的是好太多、细太多。
而深圳的问题,是普遍的、日常的。那些在评论区护着深圳的人,除了出于“我爱深圳”的感情❤️,你们在深圳生活时,有没有真实地感受过:如果有一天,你自己是一个行动不便的人♿,这座城市到底方不方便?
🚶♂️我们先说盲道。这个不只深圳,很多城市都一样,但我至少亲眼在深圳看到太多离谱的情况。断头路先不说,盲道中间时不时来个井盖;有的盲道上,直接竖一根电线杆⚡。你们把盲人都当超人吗?走到这里还能顺着电线杆往上爬?
还有更夸张的盲道,它是个圈🔁。如果一个盲人真的照着盲道走,就会被带进一个“异次元空间”,永远左转、左转、左转,出不来。
盲道的建设是一方面,人本身的素质也没高到哪里去。盲道上停共享单车🚲、电单车🛵,甚至停汽车🚗。盲人走过来,你打算让他们骑走?
不仅仅是盲道。人行道本身坑坑洼洼,现在电单车还一路“咚咚咚”冲人行道。普通行人正常走路,心惊胆战😰。
🚇再说地铁站。我不知道一些新修站是怎么样,我体会过的基本不是每个出口都有无障碍电梯,有的整站只有一个。就算你坐那个直梯出来,外面道路也未必是无障碍的,你还得绕半天才能到下一处能走的地方,极不方便。
很多年前,我们在荔枝公园旁边参加英语角。每次都有一位坐轮椅的朋友来。结束后,主办方的人要“护送”他回到地铁口,极其麻烦。直梯在对面,要先过天桥,天桥却没有直梯。最后只能把轮椅推到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硬生生穿过去,再想办法进站。
这一点,香港真的不一样。香港几乎所有的天桥都配有直梯🚡,无障碍是作为设计逻辑存在的,而不是“额外照顾”。
💡所以我想说:你可以爱一座城市,但不能因为“我爱它”,就说它所有的地方都是对的。更不能一听别人提意见,就叫人“滚回老家”。什么叫“滚”?大家都是在深圳生活过的人。最应该滚的,不是提问题的人,而是不文明的现象本身。
昨天我还看到一个视频,说郑智化上飞机的时候,其实工作人员很努力、想了很多办法。这一点我同意。有时候设施确实有问题,但一线执行的人,是尽力的。
于是,有人就开始反击说:“郑智化什么咖位?还摆明星谱?”甚至扯到很多不相干的陈年旧事。
但你自己想一想:如果这个坐轮椅的人不是“郑智化”,就是一个普通乘客,人家还会这样对他吗?如果会,那很好;但问题是,为什么“好”,还得靠临时的人,而不是靠本来就应该存在的设施?有没有某些角落,是“人力照顾不到”,而制度化的无障碍应该自动接住的?
🧱有人给我们“科普”说:最后那个二十厘米的高度差,是为了安全,是必须的。下面立刻有人回怼:杭州萧山机场✈也有高度差,但人家给残障旅客准备了可用的坡道。为什么深圳不行?为什么深圳非要靠几个人一步步抬,抬得大家感动得热泪盈眶😭,仿佛在做一件“伟大善举”?
所以我想讲的,只有一句话:
❤️如果你真的爱这座城市,那请你好好地看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第一反应就是干掉提问题的人。不要一听别人批评深圳,就开始“你滚”“闭嘴”“不爱就走”。
深圳最近不是还在宣传“卷尺哥”嘛?📏说是发现问题立刻解决。我觉得这很好。如果你也发现类似的问题,打📞12345,或者自己拍个视频🎥,也许真的能推动改善。
但请注意顺序——真正该被消灭的,从来不是提出意见的人,而是问题本身。
🧭如果你刚好有能力解决,就别太在意别人说话难听不难听。做好你手上那份事,能改就改。如果你没有权限,没法改,那当别人提出不同看法时,至少请你闭嘴,先别把他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