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陆陆续续听了很多课程,花了不少时间和银子。回首这一年的收获,或许只是又明白了许多道理而已。在这信息泛滥,无处不倡导个人快速崛起的时代,许多人看似乘上了扬帆起航的快船,实则依然在原地兜圈。
自从有了知乎、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等分享平台后,学习知识仿佛变得比以前容易了许多。方法的部分被课程强化了,而自我复盘、实践的部分却被弱化了。练字、发音、时间管理、思维导图、PPT、写作、专业技能、演讲、个人成长、声乐、购买摄影设备等课程都有付费听课过,为什么你还是一个新手?
1.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愿意参与到这种分享学习中
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看见平台上的各种网课,觉得很多领域都有学习的必要。Get到一项技能,就能遇到更好的自己,就可以实现个人快速的崛起。
听知识总要比自学知识来的容易:好的分享者会把他总结的经验、看过的书、问过的问题以普通人更能接受的方式传递。听别人讲总是比自己自学来的容易。
分享者成功的诱惑:很多的分享者已完成个人快速崛起,日入上万、财务自由、斜杠青年的标签吸引太多的听众加入。多听过来人分享的经验,以免自己走弯路。
2.听完课以后,我们为什么依然get不到这项技能
专注力缺乏:听完分享者成功的经历以后,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急迫感。每一天的计划安排的满满,而一时间多项领域一起发力,消耗意志力的同时又不得要领,效率低下。
无法坚持实践:听完系列课程,是否课后详细的做一个总结;是否真的能做到学完演讲,每周录一段3分钟的演讲视频;学完写作,每周坚持写一篇1000字的短文;学完声音或是音乐课程,能每天坚持发声练习。做不到这些,即使上过再多的课程、分享者再怎么厉害,都与我们无关。
掉进了方法论的死循环: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关于如何提升做决策能力的提问,答题者思路清晰,逻辑明确的分享了一个方法,下面有人追问除了这个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写作课上,老师运用拆分方法帮助学员提升句子写作能力,有人追问长句拆解不擅长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诸如此类。很多人掉入了学习方法的学习方法这一个死循环中。
课程本身有待商榷:“网课”、“live”、“直播”等分享方式的门槛越来越低,很多分享者自己本身处于实践初期,其成功经验的可持续性、适用性都有待商榷。
3.在学习一个课程前后,你需要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理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关于自我提升最重要也最紧迫的一环是什么,花点时间想清楚,用至少3个月的时间专注于1-2个领域,不仅仅是听课程,更要多读书,多去与这个领域的过来人探讨。务必做到,在这领域中走入适应期时才开始下一领域的学习。
对于课程内容要理性判断:考虑清楚真正的需求以后,对于报名参加哪一个课程,一定要做好详细的准备。冷静下来,不要被课程推广那篇软文所蒙蔽,从费用、分享者能力、课程内容设置合理性等多维度分析购买的必要性再付费也不迟。
实践、实践、实践: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方法给人一种捷径的假象,捷径变多了,反而越走越慢。任何技能、任何领域都应以实践为基础,技巧以辅助,走出舒适圈后的疯狂练习才是学习分享课程真正的开始。
不断的复盘:复盘、复盘、复盘,不断的复盘。用记账的方式,以一周(或是更合适的时间段)为一个节点,坐下来,回想这一段时间内实践该项技术时所遇到的问题、收获。回顾知识体系,整理结构框架,训练在该领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的理清问题所在,以便更好的在今后实践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