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三) 【原书卷十·四七】
金陵承恩寺僧行荦,能诗。有句云:“雨晴云有态,风定水无痕。”其师阐乘有五绝云:“香气透窗纱,风轻日未斜。午堂春睡起,双燕下含花。”又有句云:“才展《金刚经》了了,《金刚经》夹小吟笺。”余尝云:“凡诗之传,虽藉诗佳,亦藉其人所居之位份。如女子、青楼,山僧、野道,苟成一首,人皆有味乎其言,较士大夫最易流布。”
承恩寺,南京著名佛寺,原位居三山街闹市区,今已不存。明南翰林学士王舆在《承恩寺记略》记载:承恩寺原为大宦官王瑾的故第。王瑾原名陈芜,从永乐皇帝时即陪侍皇太孙朱瞻基,朝夕相处。朱瞻基认为他“忠肝义胆”、“心迹双清”,即位后对他十分宠信倚重,赐名王瑾,参与军国大事,多次蒙受重赏,积赀累万,在闹市区建造巨宅。景泰二年,王瑾奏请舍宅为寺,赐额“承恩寺”。 承恩寺规模宏伟,基址周长一百二十七丈,共有六座大殿及禅堂、方丈室、僧舍、斋房等一百二十余间。承恩寺在景泰二年创立后,可考者有成化、万历时期两次重修。承恩寺所统小寺有亭子巷观音庵、佑国庵、伞巷观音庵。寺内不仅僧徒众多,还是明代南都重要接待场所,著名的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于1581年到达澳门学习中文,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到达南京,就住在承恩寺内,次年离开南京,经天津到北京觐见万历皇帝。1900年,承恩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
行荦,清代诗僧。(资料缺)。有诗作传世。《登金山作》:海门曙色射东溟,晴日和烟染翠屏。山势平分双练白,天光倒浴一螺青。塔含舍利云俱活,窟近蛟龙水亦腥。笑指老僧乘舸惯,怒涛深处汲中泠。
阐乘,清代诗僧。(资料缺)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诗僧之称谓,唐已有之。人们将通晓文艺,善于诗作之僧人称呼为诗僧,又称文僧。一般特指唐代江左之诗僧。所谓江左,即江苏、浙江一带,系继长安、洛阳之后,自中唐以降成为文艺中心地。全唐诗收有115人、2913首僧人作品。唐代诗僧以皎然、灵澈、贯休等人为代表人物。至宋代,虽有道潜、慧洪觉范等杰出诗僧,但他们的作品犹不如一般士大夫之作,故于当世颇有酸馅之讥。比较值得注意的为明代之诗僧。钱谦益《列朝诗集》中收录了元末至明末诗僧107人的小传及作品。袁枚在本条诗话中说道:“凡诗之传,虽藉诗佳,亦藉其人所居之位份。如女子、青楼,山僧、野道,苟成一首,人皆有味乎其言,较士大夫最易流布。”此语阐述了传播过程中,作者身份的特殊性与其作品流传程度广泛性之间的关系。凡身份不是文人士大夫的诗作,往往比士大夫作品更加被人称道与记诵。其原因就是人们在注重他们身份的同时,而不自觉地降低了对作品本身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学习前人诗作时,还是要从作品本身入手,不要为名头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