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士的高效行事思维,就是通过树立目标,不断提醒自己;分类设立专注的领域和固化高效时间;建立系统,保持最佳状态。
在我解读来就是:1,设置高目标,潜意识弱化细节只关注阶段性成果节点。2,保证必要高效的时间,系统化这些保证高效的因素,反复执行,然后形成习惯。
那么,我们平时又是怎么和高效差之毫厘的呢?
通常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不明确,拆分后的任务不可量化。另外就是,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小任务本身,总在担心其他事项的进程产生焦虑,而分心耗费注意力和时间。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个脑经急转弯,问:妈妈洗菜需要10分钟,摘菜需要5分钟,切菜需要5分钟,烧水需要10分钟,煮菜需要5分钟。请问妈妈煮一晚青菜汤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回答35分钟,就是把所有的时间都加起来,但这并不是一个高效的做事方式。因为浪费了等待的时间。如果不考虑菜的口味问题,以及多事项同步进行的影响,我觉得可以减到20分钟:洗菜是固定的准备时间,但可以和摘菜同步进行,烧水也能在此过程进行,这过程共消耗10分钟;切菜5分钟,煮菜5分钟因为发生时间是前后关系,是单独事项,分开计算。
高效的妈妈处理这件事的心里应该是这样:我需要快速完成煮菜(设立高目标),煮菜汤需要完成5部(划分小任务),前3项可以合并(分析环境因素),行动但不纠结,多次练习以优化每步的完成时间。
这就是一个,思考,划分,行动,反复成习惯的过程。避开可能的干扰思维:各种担心,将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即我只完成我在这个时段的任务,下一时段做下一时段的事,如果完不成,仍要按顺序进行。熟能生巧,就能逐步优化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