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完了某花老师的3节沟通课,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原来沟通能力的提升是有迹可循,有法可练的。
第一课学了共情沟通的3个方法。
第一、镜像法。
意思是我们沟通时可以像跟对方像照镜子一样,言行尽量保持一致,对方就会莫名其妙的觉得对面沟通的人好亲切,而不会觉得格格不入。
科学点的解释是说,我们大脑有一个特殊的能力,叫做识别同类,这个能力不断进化,就在我们大脑中产生了一种叫做做镜像神经元的东西。当负责处理情绪信息的前额叶发挥作用时,其实就是无数的镜像神经元起作用。
无数镜像神经元凑一起,就像一面镜子在捕捉信息,然后映射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理解。当捕捉到的信息是自己熟悉的,就会觉得亲切,放松和安全。
第二、同频法。
就是同样频率的意思。从心理学出发, 有2个方法可用,一个是“跟”,跟着对方情绪走,另一个是“ 领”,通过具体的行动,达成闭环。
针对不同场景,要尽量“跟”着对方情绪走,而不是拧着走。
比如:
“我知道你现在肯定特别着急或者是生气、焦虑(开心)”。
或者这么说“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也会特别得生气、着急、焦虑或者是开心”。
还有一种说法,“我能感受到你的生气、愤怒、焦虑、着急或者是开心”。
接下来要在行动上领着对方走,给对方一个闭环,让对方吃一个定心丸。
第三、倾听法。
不只是听,而要用尽全力的去听,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本子记录下来,利用这个万能的小本子能让对方觉得你在认真听。
而我从大学时就学会并一直践行的做法就是用目光跟对方接触,时不时的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对方说的。这在多个听众的场合,不是特别能控全场的讲话的人往往容易直接对着我讲,就像在跟我一个人讲解。
第一课总结起来就是:
强共情=镜像+同频+倾听
这节课理论知识比较多,加上操练起来得到的反馈不是很明显,所以目前没找到具体的案例证明这招很好使。
第二课讲了巧用准备,消除沟通中的风险。
据说绝大多数沟通都是可以提前被准备的,那就需要做强准备。
如何做?老师给了一个公式,即
锁定目标+分析场景+彩排意识
锁定目标,就是在沟通开始之前就想明白,我今天到底要在沟通中拿到什么,我浑身的劲到底使在什么地方。
分析场景,老师给了一系列问题可以每次分析时自问:
1.这个场景是怎么样的?正式的、半正式的、非正式的?多人的、少人的?私人的、公开的?热闹的、冷静的?高端的还是接地气的?场景不一样,我们的表现不一样,对吗?
2.除了说什么话,我还应该做好哪些行动上的准备?我应该怎么穿、我应该怎么做让别人对我印象更好?
3.今天和我沟通的人可能不只是一个人,这些人我都了解吗?他们都是谁?
4.在场的,跟我的目标强相关的最重要那个人,是谁?如果这个人我锁定不清楚的话,那我很有可能我抛媚眼都抛错了地方,对不对?
5.这个人的基本背景是什么样的?我充分地了解他吗?我知道跟他沟通中的禁忌,和那个特别重要的、有价值的点吗?
6.我和他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我们是同学、同乡,还是有什么相似点,我们还是前同事吗?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亲切的联系,我们破冰的时候、沟通的时候是不是更容易建立信任?
7.他有这样那样的背景,而且我们之间有这样那样的联系,那我应该怎么组织语言能够把这个背景和我们之间的联系充分地应用好,让我们的沟通产生更好的效果?
彩排意识,就是提前把沟通的内容在大脑中过几遍,甚至提前把内容说顺口,到时候给对方的感觉就是脱口而出很自然。
以上巧用准备的3个公式,虽然之前没学过,但是在过去2次公司组织的路演中,我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现在复盘来看,跟老师说的强准备公式不谋而合。
即锁定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讲完准备的内容,而且有至少3次观众的热烈掌声。
分析场景:听众是公司所有领导和同事,在电影院进行演讲,穿着要得体,所讲内容要跟领导和同事相关,让领导觉得我能胜任工作,同事愿意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配合我开展工作。
彩排意识:提前一个周准备演讲主题,内容,并写成稿子,提前两天在私密空间自己练习,录视频发现问题所在并反复调整并练习。
演讲当天提前到场地,上台先找找感觉。
第三课讲的是活用反馈,沟通自如无障碍。
反馈是沟通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是为他人创造感受的价值。
什么样的人能拥有更多的人际关系资源,什么样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心理学上有2个效应:富兰克林效应和马太效应。
富兰克林效应是说,人总是喜欢帮助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人。
请别人帮忙,事后能真诚的感谢他并给个很强的反馈,这会给对方很好的感觉,有优越感和责任感,下次再找他时自然更愿意帮助你,一来二往他就有可能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而且在他的帮助下如果你更好更成功,他会很有优越感。
马太效应是说越拥有的人会越拥有,越有越多,越多越有。
那如何把反馈做到位?老师给了一个公式:
强反馈=闭环+循环
闭环就是得把事情做完,有头有尾,即所谓的“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比如,领导有事布置给你了,这事怎么办呢?你最后会怎么落地?结果怎么样?结果是什么?把这些事向领导做个交代,这叫在事情上闭环。
当天学到这个地方马上停了一下,为什么?
因为突然想到一个多月前老板微信推了一个澳洲的华人让我联系,对方对我们产品可能有兴趣。
当时跟这个人沟通也不多,说是有个一所大学的项目投标,需要**产品,这个产品不是我们的主打产品,没什么优势,但是也还是按正常节奏跟进。一个星期以后被告知这个项目被另外一个当地品牌中标拿下,意料之中的事也还是感谢客户给了回应。
但是这个事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听到闭环这里就马上给老板发了一条信息,内容如下:
“*总,上次您微信推送的**客户,跟进有一段时间,跟您反馈一下客户的跟进情况:
这是一个*大学的*项目,需要*产品,主推了我们**产品,辅助提供*的方案。
有点遗憾,最后这个项目被*拿下了。
具体原因没说,但是从进度来看,客户找到我们已经接近投标尾声,大家的准备都不是太充分。
后续我会继续跟进,看看他们是否还有其他项目能用到我们产品。”
信息发出去后,领导很快回了个好的,后面加了一个大拇指。
从这个简单的回复看不出领导是什么心情,但是我希望能给他带来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人做事靠谱。
扯的有点远了,说会正题,强反馈除了闭环,还需要循环,就是每次给对方表达感谢后,后续如果这件事有新的动态,可以继续给对方反馈,开启一次新的一次沟通回合。
像以上我跟领导反馈后,有说会继续跟进这个客户,日后如果客户真的还有其他项目找到我们,还可以将沟通的进度跟老板进行反馈,开启一次新的沟通回合。
如何做好强反馈,老师还给了3种最高频的反馈方式:
共情型反馈
启发型反馈
请教型反馈
共情型反馈跟第一节课中讲的强共情很类似,在这里不多说。
启发型反馈老师给了几个标准话术。
比如对于开会后给领导的反馈:
“您今天会上说的关于xxx这个方法,一点……两点……三点……特别有用。我们长期都在做相关的工作,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思考不够,听您讲完特别有启发,接下来我们就打算怎么怎么去干。”
比如会议上客户提了什么需求,可以这么给客户反馈:“今天开会,您提的这个需求我们马上就去落实。但是我更想跟您说的是,您提的这个需求对我有一个挺大的启发。以前我们在工作中没有意识到,没有重视这几件事情,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谢谢您对我们的指点。”
请教型反馈老师举了一个怎么跟孩子家长处好关系的案例,听完课程后第二天刚好是三八节,孩子学校组织了家长参与的活动,很多妈妈都报名参加,而我因为要陪孩子奶奶去医院没法参与,得给孩子请假一天。
乘着这个机会就给老师发了一条信息:
“晚上好**老师,由于明天我要带**奶奶去**做个小手术,有些遗憾明天学校的活动不能参加。
加上**感冒在喝中药,明天爷爷可能没法按时去接她放学,所以想请假让她跟爷爷在家里。
好可惜错过这次了解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机会。
针对**在园的情况,您觉得哪个方面我们在家里可以强化强化的?请您提点意见。”
没一会老师就回复信息,说孩子在学校很活泼,想象力和共情能力比同龄孩子要强很多,不过有时会太过于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或者跟不上老师的课堂节奏。
接着继续跟老师探讨一些可行的方法,想多听听她的意见,这一来二往关系又加强了很多。给到的建议日后跟孩子一起操练和学习, 下次又可以借此跟老师反馈效果,进行一次新的沟通。
总结:
通过这几天课程的学习,对于沟通能力的提升我又刷新了一遍自己的认知。
一直以为沟通高手应该是那种能说会道,很会说漂亮话,能说违心话的人。但实际上沟通能力无关乎你是什么样的人,老实人不需要走捷径,不用捏着鼻子说不自信的违心话,而要做的应该是通过刻意练习,做足准备, 让自己能够准确地在各种场合去理解别人,友善表达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
就如老师所说:“沟通不是表演,不是为了让别人叫个好,沟通最终是需要帮助我们达到四个层面的真正的目标:洞察人性、求得帮助、整合资源、解决问题”。
接下来会沉下心,继续跟着老师学习并操练,让自己不仅能够成为受欢迎的人,还要努力学习并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尊重的人。
202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