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TheBrainQQ群友分享的一例思维导图,蚕子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TheBrain不是思维导图软件
当我们要选择工具来整理思想时,有人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有人使用TheBrain软件。要知道,TheBrain绝不是思维导图软件,就算TheBrain9版本中也提供了【思维导图】视图方式。
我们在选择这两类软件或说两种思维工具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进行了决策,其实是源于思想框架而进行的下意识选择。
比如,我们要整理自己的人脉网。
习惯【思维导图】式思想框架的人,他所想的是,我的人脉有同事、同学、亲属、朋友,然后同事里有A部门的甲乙丙丁,还有B部门的张三、李四......,同学里有某某和某某某......
因为他用着思维导图的【思想框架】来使用着思维导图工具,自然而然的从【我的关系】开始分类,再把某个关系类继续细分出子类,把子类再分成更细,一直分到某一个人身上。以此类推,直到把自己能够接触到的几百人给【罗列】出来。
事实上,有很多在使用TheBrain软件的朋友依然在用这种自上而下的【思维导图】式思想框架来规划着自己的脑图。我也这样过。
从TheBrain的软件特点来考虑另一种脑图框架,可以怎样使用呢?
可以确定同事、同学、亲属等N个标签,打开手机通讯录,看到一个人名就贴标签,一轮下来就分成了若干个圈子,进而细分。
也可以给手机通讯录里的几百人名导出来,以文本大纲的形式一次性粘贴进TheBrain,然后扒拉扒拉分分堆儿。
事实上,还有一类人是循序渐进,分类或标签也是逐渐清晰,直到成型的。
比如随手写下几个人名,这几个人是我同学,诶?这几个人虽是同学,还不是一个时期的同学,有小学的,有高中的。先给A、B、C分为小学同学,再给D、F分到高中同学,这五个人可以共同确定一个【同学】的圈子。
在继续分时,又发现里面的D现在也是我的【同事】呀,那再确定一个【同事】的圈子,给D拉进来,其它的同事还有G、H、K呢。当看到K的时候,忽然想到,那个C和K是不是在一个小区里住呢?他们算邻居呀!还有,H的老婆和我老婆是闺蜜,她们经常一起嗨的还有X和Y呢!
哈哈,原来我的关系网,其实是以我的人脉为主、老婆的人脉为辅而形成的【山形架】。在这个关系网中,我为最高峰,老婆、父母、某位领导可能是姊妹峰或伴峰。
蚕子墨迹这么多,大家或许会发现。
不同的工具会因不同的思想框架而形成不同的结果。
思维导图从【我的关系】这一中心开始分散、分类进而触及到每一位可能出现在【我的人脉网】里的人。我们观看这类思维导图就可以发现,最终导图效果多是以扇子面儿式展开的。
TheBrain脑图更侧重挖掘人物关系,进行归类、关联,进而扩展、延伸,可能还没掰扯清楚几个人,确定的父级节点就已经不少了,形成的关系链儿更是错综复杂。成型的TheBrain脑图更像一团乱麻,远看乱糟糟,细看一条条。
最后,蚕子建议,大家可以把TheBrain脑图搞成【思维导图】,但请不要把它定性为思维导图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