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找不了好工作,咋养活自己?”
这是现在一些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常见语言,这些话话中透露出家长对未来的恐惧和对生存的焦虑。
家长对未来生存的焦虑来源于哪里呢?源于家长幼年对上学的认识。
这个问题放在二十多年前,我们为什么而上学呢?
想跳龙门,不想当农民,我想吃皇粮,我想生活好点。我的这个想法也代表了那个时很多人的想法:上大学就是穿皮鞋和穿草鞋的区别,就是铁饭碗的标志。
这是那个物质贫乏,温饱尚未解决年代里上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有个工作,养活自己,顺便也能帮衬家里,这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一需要:生理的需要和第二层次:安全的需要。
这种生存焦虑父母不用告诉我们,我们都会深刻体会,大冷天冻得瑟瑟发抖,我们须去地是刨萝卜,天天都是白菜,萝卜......
自然读书努力勤奋只想跳出龙门。
今天物质已经相当丰富,科技文明高度发达,我们还在用过去自己对教育认识来教育今天的孩子,早已不适应了。
也就是说:当今天我们只是作为的生存而学习而读书的教育是违背时代,不适合现在孩子,结果要么是无效,要么是吓唬住孩子,到一定阶段会出问题:比如抑郁,焦虑。
二:父母没有实现的大学梦,内心有遗憾,为弥补这个遗憾,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父母完成自己未完成愿意的工具,父母控制了孩子,到了一定时期:孩子也会出现抑郁戓焦虑。
三:觉得自己学习不好,不是上学的料,自己孩子也不会怎么样,放任不管。这是自卑的父母,自然孩子也不会自信
四:上学是孩子实现自己理想的一条途经。
五:更高层次的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
第四,第五种读书上学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后几种需求。
3、社交需求,属于较高层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4、尊严需求,属于较高层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严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5、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为什么孩子们会出现心理问题,孩子们需求是后面高层次需求,家长却给予最低层需求教育,怎么会不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