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近十本经典儿童教育书籍做介绍与总结。
《正面管理》、《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以阿德勒的心理学为理论支撑,主要介绍:用情感引导的方式,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教育孩子。
《陪孩子终身成长》、《不管教的勇气》强调让孩子自我驱动、自我成长。《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指出父母不要对 “孩子自己的事” 横加干涉,应学会不越界。
《隔代养育》、《父母的语言》、《儿童自然法则》以认知神经科学作为理论依据,阐述孩子5岁前的培养至关重要,强调父母丰富积极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
《卡尔.威特的教育》,作者老卡尔.威特,应该也是基于认知神经科学来培养他儿子的,他适时培养孩子的各项感知能力,在孩子表现出好奇、兴趣时及时引导他探索。他认为:孩子能否成为天才,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决定的。
参考以上书籍,我将培养孩子的主要观点总结于下。
1 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有归属感。
爱和快乐,可以触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这些东西会让大脑更加放松、更加愿意学习感兴趣的东西。
很多父母经常和孩子翻脸、发脾气,这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大脑发育、减少脑神经元连结的新建数量。当孩子感受到压力时,前额叶皮质就会下线,他就不会具备理智和自律性。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放大孩子的闪光点,让他自信乐观。想想,当孩子生病躺在床上时,你还要求他学这学那吗?
2 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孩子的自尊水平决定了他的自律性。
控制型的父母、严厉的教育方式会大幅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妈妈的唠叨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相信他,他会因此觉得不被尊重而烦恼、叛逆。 正确的做法有:
- 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对秩序的要求。比如,孩子喜欢按某个规则摆放物品、不让他人穿爸爸的托鞋等。
- 邀请他一块制订规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被控制。
- 别轻易批评、责骂孩子,父母可以轻松、幽默一点。你可以把批评或评价改为描述,这么说:“爸爸注意到你这几天放学后就在打游戏、而没有完成昨业,我有点担心。”
3 让孩子感觉到有价值
当孩子做对的事情时,应向他表示感谢和赞赏。 比如, “你今天帮我做的这件事,我很感激,因为你做的事叫做关心,我感受到你对爸爸的爱” ; “你今天按时做昨业了,谢谢你记住爸爸的话 ...”。
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当他收获他人忠心的感谢时,他会感觉到快乐,从而知晓做这件事是有意义的。
4 让孩子自我驱动
复杂体系,需要用简单的规则去驱动,就像老子说的:无为而治。
孩子内心原本存在着生命力,只要父母不横加干涉,他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找书去读。 如果父母试图控制孩子,那孩子会觉得做什么都是被逼的,找不到这件事本身的乐趣。
4.1 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允许他犯错
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他才能学得会。
父母要有终身成长的概念,应把孩子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谴责的机会。 很多父母急于批评孩子,结果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很多事情不敢尝试,从而平庸。
4.2 肯定孩子的动机
肯定孩子的动机和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肯定结果,这样,他会继续保持探索精神。
孩子尝试写字或涂鸦,父母千万别按大人的要求去跟他讲应该这样、那样。 这会打扰他的兴致、伤害他的的积极性,得不偿失。
4.3 不要用物质奖励驱动孩子
孩子成绩好、学了到东西本身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就是他获得的内在奖励。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对他说“这次你拿了第一名,得益于你长时间的坚持练习、不断地探索,了不起,爸爸真为你高兴!”。
4.4 鼓励孩子探索
比如:孩子喜欢观察蚂蚁、想养蚂蚁,那条件许可的话,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
不要轻易打扰孩子,留时间给他,让他自由探索或胡思乱想。
4.5 不要整天催促孩子
好多家长习惯说:快来吃饭,别写作业了,别看书了,或者别玩那个游戏了,赶紧来吃饭。孩子有他的节奏,我们不需要使劲地催促他,让他有点掌控感,让他自己能够培养自主的动机,这个比按时吃饭可能更重要。
5 避免过分堆积的“好东西”
不要给让孩子太多的玩具,太多的玩具反而有害,因为他的注意力永远是肤浅的、平均分配、流于表面,这让他没法深入地去喜欢一样东西。
看动画片是学不会东西的,只会破坏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沉浸于动画片、电子游戏的时候,他与家人的交流就少了。所以要 限制孩子看屏幕的时间:
- 0~3岁,完全不看
- 3~6岁,每周最多1个小时
- 6~12岁,每周最多2个小时
- 上小学以后,每天20分钟
6 用丰富的语言与孩子对话
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也不是重点小学。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说话,愿不愿意用更加丰富的、科学的、肯定的语言帮助孩子去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
父母应该怎样跟孩子对话呢? 3T原则:
1) Tune in, 即共情关注
跟孩子说话时,要始终共情关注他。什么叫共情关注?比如说很多父母会抱怨说,给你念绘本,你怎么不听呢?当我们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绘本上,妈妈怎么念他就怎么听,这不叫共情关注。当孩子突然伸手去摸旁边的那个床单,这时你应跟着他走,说,“你看到床单了,这个叫床单,你要摸一下吗?来,咱们摸着绘本来听 ”,这叫共情关注。
2) Talk more, 即充分交流
跟孩子说话,尽量使用主谓宾完整的句子。当孩子问 “会下雪吗” 不要敷衍地用一句 “我不觉得” 应付了事,而是说:“我觉得不会下雪。今天早上我听了天气预报,预报员说不会下雪,但是会很冷。看看天上,云没有那么厚,还不会下雪。”
再有,我们尽量用准确的词语,而不用“这东西”、“这个”、“那个”来指代事物。
还有,应认真、准确地解答孩子的各类问题,你可以百度或请孩子等待一会,但不要回答“不知道” 、“你还小”,因为孩子会觉得再也不必问你了。
3) Talk turns, 即轮流谈话
少说不,如:不要动、别碰这个东西。如果你要制止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用因果关系说, 比如:“这个炉子很烫,你想想看,如果摸这个炉子会怎么样?会烫到手,知道吗?”。
还有,少用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命令的方式让孩子失去探索的意愿。
7 健康的饮食与充足的睡觉
现在的孩子,肠道功能越来越不好,与母乳喂养减少、垃圾食品增多、抗生素及化学品泛滥有关。
肠道对大脑发育非常重要,血清素、多巴胺这些神经递质,有一部分就是在肠道合成,它们让大脑更加放松、更有愿意学习感兴趣的东西。营养不良、肠道不健康的儿童可能会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无精打采的情况。怎么办呢?
- 阅读食物标签,避免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食物。
- 尽量吃新鲜的食物,不要吃罐头类、储藏类、腌制的食物。
- 仔细地清洗水果和蔬菜,不要只是在水龙头下简单地冲洗。清洗水果和蔬菜的最有效方式是:在3升水中加入1汤匙的盐或小苏打,将水果和蔬菜浸泡15~20分钟,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
- 用烤箱或微波加热实物前,先褪除塑料包装。
充足的睡眠,会让大脑将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能激发灵感和创造力。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所需的睡眠时长:
- 1-3岁,每天11~14小时
- 3-6岁,每天10~13小时
- 7-12岁,每天10~11小时
- 12-18岁,每天9小时
- 18岁以上,每天至少8小时
8 儿童早期培养至关重要
本章节内容摘来自《隔代养育》。
在宝宝出生时,他的大脑就有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当他接触到大量的生活经验时,连接的神经元数量将迅速增加,大脑结构也将变得更加复杂。
有趣的是,从儿童2岁开始,大脑不仅建立新的神经元连接,还会清理、消除不活跃的神经元,从而提高大脑网络运作的效率。2岁时形成的神经元,将有多达半数在10岁时被清理。
在个体成年早期,大脑将拥有超过100万亿个神经元连接,其中有90%是在5岁前发育完成的。
运动让孩子的大脑有了思考,5岁以下的孩子,每天需要3~5个小时的运动。
0-6个月,让他翻滚;学会把头抬起来。
6-8个月,他应学会腹部贴地爬行。
8-14个月,他应学会攀爬、蹑手蹑脚地移动。
14-18个月,他应学会行走。
18~24个月,他应能够平衡、修正自己的姿势;他能够跑步。
2岁到2岁半,他需要跳跃;左右腿换着站立,每条腿保持平衡1~2秒。
2岁半到3岁,他要开始说话,能掌握2~3个单词的短语;单腿站立能够超过5秒钟;能控制眼球左右运动;
3-4岁,他开始形成复杂的运动模式,能熟练地接球和投掷,跳跃,熟练地握笔描线。
4-5岁的时候,他要能读写、跳跃、齐步走,完成4~5个连续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