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过一本心理学的书:即便是充满想象力的我们人类,90%的决策也都是基于感性本能的决策,我们一生中真正理性思考投入其实非常少。
那么感性的决策难道就是不好的决策么?
从感性的定义上来说:感性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感性的人,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更遵从自己的意识,也就是习惯于从心所想出发,不会更多的考虑客观条件,若是以主观看法为主导即会变成唯心主义和宗教。
这里面讲到的从心出发,其实就是从自己的本能经验出发来马上决策。因此,感性决策其实是决策速度更快的一种决策方法。
那是不是决策速度快就不好?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会愿意采用不假思索的感性决策,是因为我们漫长的生物进化所需要的,我们人类直立行走已经2-300万年,而我们形成农业协作社会不过才是近代1万年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能够进化出快速的感性决策是因为我们之前大量的时间在在森林里捕猎为生,时刻面临其他物种的攻击,不快速决策就容易被其他动物消灭,因此在漫长的适应生存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决策的我们便有机会延续下来,而其他的那些决策延迟的便没有那么幸运。
而如今在人文生存环境中,即刻的危机已经消失,我们面临的生存环境则成了跟更多的人进行价值交换的过程。
基于这个前提,显然我们原来的那基于即刻决策的感性本能必然无法适应我们人和人之间的价值交换需要。
因此,我们就必须要能够在后天成长中进化自己,让自己形成基于当前人群之间的价值交换的理性决策能力。
仔细分析就会很有意思的发现,从决策结果上来看,感性决策和理性决策最大的差异:
是对于价值交换过程中个人利益的计算时间周期不同,即算多久的问题。
感性决策的价值收益,就是基于当下时刻的个体收益展开,现在爽则爽的计算逻辑。因此当我们不爽的时候,如果是感性决策,就容易感性的一下子发泄出来,总之不考虑后果,这样的计算就是即刻的利益导向。
而理性的决策则大有不同,理性的决策就会把个体利益的收益实效进行扩展,我们思考的远不是当前自己情绪的愉悦,更会把个体收益的时间拉长,在一个更大的时间跨度上进行思考和决策,这也就是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局”的概念。
有句话说“眼界决定境界”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真正细细分解,其实就是理性决策的一种文艺表达方式而已,所谓的眼界无非就是自己把决策的时间跨度放大到了一个更大的边界再规划自己当前的行为表达的过程。
前几天看纪录片“极地”,里面的藏民不畏辛苦不计成本的帮助别人,当时不能理解,到最后才发现并不是他们愚蠢而是眼界更高,他们把自己的收益放到一个更大的尺度上来规划自己当前的投入,在他们眼中现在都是修行,并因此来世可以过的更好。
我们生存在世,我们的决策能算多远,也就是我们的修行有多深,眼界格局有多大。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