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规律并不先于物质而存在,而是物质的属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主线。』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行走在人生路上时,我们身边会围绕很多朋友,一起说说笑笑很是开心。走了一段路,有些朋友觉得人生这条路太累了,选择了停留等待顺风车;还有一些朋友则觉得人生的压力太大了,物价每天在上涨,房子、车子、票子成为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再不跑起来,就会被生活拍死在沙滩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做何选择呢?
停留还是随大潮奔跑起来?好像两种选择都不尽如人意。停留等待是将人生交给命运,交给不确定的未来。奔跑虽是将人生的选择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但奔跑除了会让自己筋疲力尽,还会错过沿途的风景。
此时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做一个散步者,继续按照既定的节奏行走在人生之路上,这样既不把人生交给命运,也不会错过人生的美景。但这样的散步者注定是孤独的,是不能左顾右盼的,不能羡慕停留者的舒服,也不能嫉妒奔跑者的成功。孤独的滋味就是一个人,不管周围的世界如何精彩,你始终只能是一个人,没人陪伴甚至没人懂你的孤独。
孤独,犹如一株冬虫夏草,在冬季时蛰伏成一条冬眠的虫,只为了度过这严寒的冬日,但随着气温渐渐升高,这条虫慢慢苏醒过来成为一株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草。
贝多芬是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了《月光曲》、《英雄》、《暴风雨》……当一支支乐曲时而低沉婉转,时而激情昂扬,时而恬静流淌,如那变幻无常的雨水洒向人间时,无数灵魂被他打动了。
在我们仰望这样一位音乐巨 人的时候,是不是又会惋惜贝多芬是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他什么都听不到?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他的世界是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就是一片灰色的世界,一片死亡的世界。
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孤独和寂静,才让贝多芬真正找到了自己,聆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贝多芬前期创作的很多乐曲,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就是因为模仿了太多前人的创作元素和风格。
一个精神和灵魂不独立的人,不是真正独立的人;一个刻意卖弄才华和炫耀音乐技巧的人,成不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真正崛起为一个音乐巨人,不是在他才华被世人赞叹、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而是在他因病致聋的时候。
感受着声音一天天离自己远去,贝多芬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他憎恶那场疾病,憎恶这个听不见的世界,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他觉得,生命中那盏照亮世界的灯就快熄灭了。
这份痛苦折磨着他的身心,让他没有时间再去聆听别人,聆听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声音,他拼命竖起耳朵去听这个世界,以挽住那最后一点可怜的声音,他终于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世界为他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二交响曲》前两个乐章演奏出了光明与黑暗苦苦搏斗的过程,到了三、四乐章,旋律开始变得轻松、欢快起来,光明战胜了黑暗,正义战胜了那恶。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赞歌。那奔涌于旋律中的不懈抗争的元素,既是贝多芬内心痛苦经历的写照,也是这部交响曲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寂寞和孤独,一开始会让人痛苦,但它也会让人在寂寞和沉思中触摸到自己的灵魂。我们只有在寂静中才能排除干扰,把握自己的心灵。把握了自己的心灵,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看清世界,也才能真正感到平和、感到宁静。
身处嘈杂的世界,看着别人或奔跑或停留,我们太容易被身边的繁华绚丽所迷惑,太容易被周边无穷无尽的嘈杂所吞没。外在的东西蒙蔽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的灵魂,湮没(yān mò)了自己的才华。我们总感慨看不清这个世界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看不清自己了,因为我们忘记了让自己的内心静一静。
下一次当阳光照进你的世界时,请为自己泡上一杯绿茶,来一个深呼吸,寻一个角落,看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然后对着自己的心说一说、问一问。自己的心灵有一片安宁的净土,也许,你就会发现寂寞的心灵带给生命的震撼。孤独的散步者走的从来都是自己的人生路,不是别人期许的,更加不是自己厌恶的。你愿选择这条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