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自小接受了一些片面媒体报道的误导,亦或是对自己国家的不自信。我们当代中国人中很多人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有偏见的——觉得只有中国是十分讲究人情世故的关系社会,而外国(尤指西方国家)则不然。认为他们的规则清晰有序,所以在那样的国家生活就无需在意人情世故……此前,我也是这般认为的,但最近由于学生工作经常跟留学生打交道的,却发现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不迟到——靠关系
最近在学生会的工作中有时我们需要和留学生见面谈一些活动项目的问题,而约莫着由于个别留学生那边自小较为轻视学校中规则的原因,他们总是会无故地迟到一个小时左右而且见面后也不会有任何的愧疚感,这一点着实令人反感。
还记得第一次我和巴基斯坦的留学生负责人见面时,我们起初在一周前就已约好晚上7点在校内的一个咖啡厅碰面。由于到这是我第一次与国家负责人见面而且要全程说英语向他解释活动的各个方面,我其实早在三天前就一直这次碰面准备——这里用这个单词到底规范吗?这样组合句子我是否可以表达清楚,他会明白我的意思吗?活动场地和大使馆的问题可是重点,可一定不能出任何差错,再背一遍好了……甚至到了最后一天,我虽然已经对自己说了无数个“这是最后一遍了”,但无奈不争气的嘴又在说完这一句话后自顾自的蹦出了“稿子”里的第一个单词……我的“稿子”一遍遍重复,而时光则无暇停留,我扫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晚上6点,还不算晚。说不定他会提前到呢,但我可是校会组织方的负责人呀,让人家先到怎么好意思呢,更何况这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代表了我们中国学生呀,我可一定要早到早早找好位置才行!于是,我一路快步在6点30就到达了咖啡厅,并且找好了门口的座位。然后我在频频张望中度过了剩下的30分钟……7点了,可是门口连人影都没有,该不会是他找错地方了吧。想到这里,我马上发了条微信向询问B情况。可是没有任何回应……十分钟过去了,一直期待的那声“滴滴”的手机提示音却迟迟没有响起。“他一定遇到了什么麻烦,他现在一定全速赶路呢。”我对自己说。然而,分针呢喃着在表盘上划去了四分之一,空气在无声中缓缓凝固,但我的热情依旧在冰霜中滚烫。这时,姗姗来迟的微信消息终于点亮了我漆黑一片的锁屏——“我晚上有事,会面推迟到8点。”我默默地拿着手机,想回什么却不知要写下些什么。过了半响,才默默地打下“好。”。也许他确实很忙,忙到了只能晚回我句如此笼统的话……我掏出当天的作业,自顾自地写了起来,起初的兴奋和紧张都已在时光的流逝中干涸。就这样,又到了晚上8点10分,然而他却仍不知身在何方。此时我的失落已开始迸发出愤怒的火花。我一把背上了包,给巴基斯坦负责人发了“我没时间再等了。”的消息后大跨步走出了咖啡厅。说来也奇怪,一直不回我信息的负责人在我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后竟然秒回了我的信息让我不要走。但我心意已决,于是继续往前走。当我就要奔出食堂的大门时,B突然从阴影中闪现并叫住了我,于是,我们迎来了“久违”的第一次会面……而他,从头至尾,对自己的迟到只字未提。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国家的习气所致,因为我的另一位巴基斯坦朋友曾告诉我说巴基斯坦人基本没有不迟到的时候。这样或许还可以理解,但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法国和新加坡则是较为规范严谨的国家,可是在与他们会面时,情况也与我事先所预料的不同。比如在第一次和新加坡负责人见面时,纵然我们前一天晚上还确定了会面的时间和地点。结果到了当天下午他却出去和其他留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打算聚餐消遣。而这还是我的另一位一同去参加活动的中国同学告诉我的,叫我不要再干等他,自己先安排自己的事。但可气的是,他自己却从头至尾也没有亲口告诉我这些。只在约定时间过了几个小时后回了一句“我今天不去了。”。更有甚者,法国的负责人不单常常迟到或者“放鸽子”,甚至在活动中期突然“玩失踪”,消息也不回,电话也不接,当我们信息都报上去,站台都准备好后莫名奇妙撂挑子了。留下我们中国组织方不知所措……
最初我也很怀疑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但后来自己在和留学生打交道并且在与朋友交流中发现情况基本都是如此。这些“不羁”的留学生,对待与他们关系较为亲密的负责人则明显迟到不论次数还是等待的时间都明显少了许多。我的一位学生会朋友就告诉我,她与巴基斯坦负责人上学期就相识了,并且一起参加了一些活动,关系就比较好,所以虽然最开始也是让她等很久甚至有时还直接放她鸽子,但后来不论是相约一同出去玩还是讨论学生工作上的事情,他就基本没怎么迟到过……最开始,其实我对此半信半疑的,我并不觉得稍显亲密一些的关系能真正改变多少,朽木就是朽木,如何可雕?但是我还是想尝试一下,用事实去验证。于是,在陆陆续续又和来自更多地区的留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尝试着和他们除工作以外多聊聊天,询问一下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是否有我能帮上忙的地方,利用闲暇琐碎时间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小困难。同时,在谈工作之前也会寒暄几句,聊一下彼此的近况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单也更加了解了彼此的脾性更加亲近,同时我也发现其实他们虽然外表上在北京这个异国他乡生活的十分悠闲愉快,但其实心理上有时也是很想家乡的。同时由于部分新生汉语水平还不高,平时日常生活也十分不便,更不敢自己单独去离学校较远的地方,所以其实在这里生活压力也是蛮大的。并且部分来自相较不太发达小国的留学生不论英语还是汉语水平都很有限,所以其实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也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按我们的话说,就是即使出了国,也是在和自己国家的人“抱团”。因此,他们十分珍惜任何一个可以出去玩的机会,也不太愿意因为“工作”的事而耽误了自己放松的时光。特别是在此之后,我曾跟我的其他几位外国留学生负责人谈到最初他们频频迟到的问题,他们就告诉我说最开始关系还一般,所以觉得搁不住为了“工作”而牺牲娱乐时间,但后来,慢慢关系亲近了之后,比起“同事”首先是“朋友”,所以当然不能再总让自己的朋友等待了。后来,我们也一起约着吃顿饭,并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偶尔回家也会带些自己老家的特产给他们尝一尝……在做了这些转变后,我们谈起工作也更加自然了,而有时他们又迟到了的时候我也可以以开玩笑的语气“教训”一下他们,所以如今和留学生会面时已是鲜有迟到这一说了。
参加活动——先陪玩
我们社团部门组织的有些活动是要求留学生负责人参加的,但参加与否实际对他们并未有太大的影响。有时候,即使你已明确告知了对方说这个活动中他的参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那边仍会自行选择去或不去。
前几天,我们就组织了一起世界文化节活动的预热——用按手印的方式将自己的涂抹了不同颜色颜料的手印按在世界地图中自己国家的所在地,从而制作世界手印地图。所以校内的每个国家都需要有人参与,所以为了确保这一点,我们很早起就告知留学生方的国家负责人,这是一个他们本人必须要参加的活动。最初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一口咬定自己当天没有时间,无论我怎么说都不同意来。但在不久后我带着他们中的几人一起去颐和园玩,我们都聊了很多,而我也替他们拍了很多照,大家都玩的不亦乐乎。在回程坐地铁的途中,我当时其实已经放弃了再安利他们去参加,只是以半抱怨的语气说“现在来的人这么少这可怎么办呀。”结果没想到的是,留学生那边有一位就直接说“那我去吧”,之后剩下的几位也马上跟着说“我反正那天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以带着朋友一起去”。这前后的反差让我当场愣住了,回忆他们之前的坚决态度,和现在如此爽快的答应,真是一时令人说不出话来。
细细思量,几番玩味,从某种角度而言,就学生工作来说,似乎仍在象牙塔的我们与留学生们打交道谈工作时“人情”的重要性似乎超过了与中国学生的合作。由此观之,虽然在我们印象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几千年传下来的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儒家道德观念使我们不可避免地重视关系在社会中的位置,但这并不单单只是我们国家社会的一个特点。“童话的缺憾不在于它太美,而在于它必要走进一个更为纷繁而且残酷的世界,那时只怕它太娇嫩。”我们终要走出大学校园的“象牙塔”,去更辽阔的天地里闯荡,人情与关系是全世界通用的课题,而最近这段忙于学生工作的日子,则给我开了这贯彻人生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