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心忍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的这句名言她从小就铭记在心,对此话心有感触——童年寄居在姨母家,被外婆告诫道“人在人眼下,怎么不低头?”一时的困顿该忍就忍,这是她小时受到的教育。
她一直这样生活着,为显着懂事、乖巧,从不多说一句话,实践着“忍耐”的真义。可是,渐渐长大,在一次次的被压抑的过程中,心中的情感得不到宣泄,在生活的消磨中失去了本有的灿烂光鲜的个性,她无数次在黑夜中问自己:“这,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未来的自己?”她无助、失眠,哭得像个小孩子。
为了忍而人,究竟有多可怕?它可以摧毁人生存的意志,让人失去尊严地活着,这种乖巧与温顺的背后,是他人满意的操控感。失去争取的意识与自我表达的欲望,将个人全部的依托寄于他人的满意上,这无异于河面上的浮萍、墙头的草。
她渐渐讨厌这样的自己,因为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将情感心事深埋心底,在无人的夜晚,低吟伤感的曲调。这,完全脱离了她小时对自我与世界全部的设想。
为什么要取悦他人,迎合众人?为何因不良的书与坏的影响而放弃对生活的主动权?为何自暴自弃,妄自菲薄?为何心中隐隐不安,仿佛缺失了什么?那么,究竟缺失了什么?究竟匮乏了什么?
她展开紧缩的眉头,将思绪抛向遥远的开端。那时,生活刚向她张牙舞爪,而她毫不在乎,将生活的暴戾踩在脚下,自信地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时的她,崇拜的是高尔基、张海迪,是贝多芬、孟子,生命的起始阶段,她生活在氤氲着母亲的民间传说中,体味着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比如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她牢记在心,鞭策自己不断前行。
可是,由于家庭变故,母亲离她出门打工,她寄居在姨母家,虽有家可依,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家里其他人的误解与批评让她倍有孤身漂泊之感,多少次,想从楼顶一跃而下的冲动时有发生。可是,结束生命真能解决问题吗?不能,那是最卑下的姿态,她明白,她不得不面对生命残酷的诘难。
或许,这就是孟子笔下的“动心忍性”吧。无论如何,挫折只是一时的坎,跨越过去,将见到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