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杨老师共读了《缔造完美教室》,一间平庸、冷漠的教室,或者一间完美教室,它们对于每个穿越其间的孩子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间平庸教室并不源自一个平庸教师的梦想,但一间卓越教室一定源自一个不甘平庸的教师的梦想;而且正是借着这一梦想,这位教师可以得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自身也抵达卓越。班主任是一间教室的缔造者。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文化,就是这个故事中的魂、精神。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班名,或者说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班级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的镜像。命名只是教室文化整体设计与建构中的一个事项,和它相关的事务包括班徽、班旗、班歌、班训等,它们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应该是华丽的拼凑。装饰教室的主体物,应该是师生的作品:大家生活过的照片和文字,大家从稚嫩到成熟的艺术作品——甚至许多新教育教室提倡宁可有不完美,也要让每一个孩子的作品上墙,因为这是“我们”的阵地。所以教室布置,应该把教室墙面当成我们自己的杂志社、电视台、档案馆。
今天准备的是行程问题,认识速度、时间、路程。关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速度、时间、路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三者数量关系。熟练运用三者关系解决问题。通过杨老师和彭老师的评课,我学到了在讲三者数量关系时,节奏应该慢点,针对四年级的孩子,让学生去分析三者的数量关系。建模过程需要细讲,特别是平均分和包含除。区分开掌握三者的数量关系和运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最后彭老师提到的创编应用题应该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