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同事微信交流,谈到工作的选择,以及业务的规划,希望我给点建议,看了朋友的很多思考,感觉也挺深入的,架构先进,团队经验,但为何客户就不买单呢?总感觉好像哪里不对?于是边聊我就边思考,我们聊这么多方式方法,但好像缺了一个核心环节,那就是:
这些技术最终构成的方法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我们聊了半天,居然发现我们都掉入了一个坑,方法自嗨的坑里。
任何方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方法就是答案,是答案就应该先有需要答案的问题,价值交换的根基就是问题和答案之间的供需交易。
因此,当我们谈方法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其实就是在谈这个方法如何更有效的解决某个问题。
方法=解决刚需问题的一个答案。
一个方法是否厉害,并不取决于方法本身,而是面对客户刚需的问题而言是否有效,真正好的方法或者产品最终只有让需要解决问题的客户来评价是否有效,高效才算是厉害。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上游的一个公司,他们公司两个合伙人讨论问题特别容易吵起来,他们每次都在争论彼此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我就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
他们吵的时候,居然不在一个频道。有的说这个方法技术好,有的说这个方法客户多。但深入追问,核心并不是哪个方法好的问题,而是衡量方法好坏的标准都没有。更或者说:
他们居然都没有基于这些方法要解决什么问题达成共识。
这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我们开会,我们交流,其实很多的沟通都是在做无用功,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连接陷阱:
我们居然都活在方法的世界里。
自己刚创业的时候,做第一款产品的时候,居然自嗨的把其定义为:做一款自己喜欢的产品。这听起来很情怀,但其实很SB,喜欢这个词本身就不可以衡量,更何况创业不是儿戏,自己喜欢消费者就会买单吗?
惯性思考害死人,方法自嗨更是一个大坑,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就是讨论任何事情先把问题对其齐并达成共识。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讨论、方法、会议都是耍流氓。
这说的容易其实做起来太难,即便是自己早已刻意的练习,还是会出现陷入方法的自嗨中,毕竟这不是人类先天的思考习惯,这需要后天不断的自律练习。
因此每日思考就显得特别关键,原来我曾以为每日思考就是个人媒体,后来发现不是,每日思考最大的收益是在例行纠正和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型。问题表象,问题真相,方法和问题的关系等,因此才逐步走了自己的思维模型。
看看身边的很多人创业者或者工作的朋友,其实到现在都还没有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在解决客户或者公司的什么问题?他们一直活在方法的世界里尝试,没有目的的重复尝试,这样的勤劳不要也罢。
逃离方法自嗨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定义一个事情的全部:
事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于刚需问题看方法,是逃离自嗨很重要的导航路径,没错,谈事情不能谈一半。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