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的系统打开时,有点像摊开一张省份与命运的博弈图。有人盯着本省唯一的985叹气,有人对着外省专业仅招2人的名额发呆——这大概是每个考生都懂的纠结:家乡的学校是看得见的安稳,远方的机会却藏着更亮的光。
安徽考生或许算“幸运”的。一所985撑着门面,安徽大学用近五千个省内名额托底,让不少人踮踮脚就能摸到211的门槛。
可今年的分数线像坐了火箭,扎堆报省内的考生们突然发现:曾经“保底”的选项,如今得拼尽全力才能够到。就像一群人挤着过独木桥,原本宽敞的路,走的人多了,也变得步步惊心。
到最后才发现,最明智的选择是反其道而行之:与其在省内挤破头抢一个普通专业,不如去外地闯闯?哪怕是千里之外的985,哪怕专业不算最热门,至少平台高了一个层级。
这个想法像颗种子,在心里发了芽,可真要下决心时,又被“舍不得”绊住了脚——舍不得家门口的熟悉,舍不得周末能回的家,舍不得从小到大的朋友圈。
其实人生哪有绝对的“划算”?留在省内,是守着烟火气的安稳,哪怕专业不算顶尖,至少离家人近,日子踏实;去了外地,是带着点莽撞的闯荡,纵然要适应新环境,却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长见识。
就像买鞋,有人偏爱合脚的旧款,有人愿意试试稍大的新鞋——合脚的走得稳,大一点的,或许能走得更远。
那些纠结到深夜的志愿表,那些对着地图反复比划的时刻,本质上都是在选一种生活。不必急着用“对错”评判,也不用靠“安慰”说服自己。
无论是留在省内的坚定,还是奔向远方的勇气,都是青春里最珍贵的选择——因为每一条路,只要认真走下去,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毕竟,学校是平台,却不是终点。真正决定未来的,从来不是“在哪读”,而是“怎么读”。无论是家门口的书桌,还是千里之外的教室,能让自己发光的,终究是眼里的光和手里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