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批注】这一段继续用“甄士隐”的视角来叙述。僧道二人口中的“蠢物”指的就是“通灵宝玉”,就是前文的那块无才补天的顽石,但是作为旁观者的甄士隐,是无法知道“蠢物”为何的,这自然引起了甄士隐的好奇,作者借用“甄士隐”视角来叙述,同样我们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会带入“甄士隐”的视角中,从而也好奇这“蠢物”。按照正常逻辑,甄士隐是首先会问这件“蠢物”的事情,然而文中却不是,他反而对那“因果”倍感好奇,这里也就突出了甄士隐的人物形象,表明他具有“慧根”,恰如前文所写的“禀性恬淡”,同时暗示他未来的命运结局。
【批注】“玄机”就是“天机”的意思,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僧道二人以此为理由拒绝向甄士隐进一步透露因果之事。甄士隐也不再追问,转而询问我们读者也好奇的“蠢物”。于是,“通灵宝玉”便借助“甄士隐”的视角出现在读者面前。“通灵宝玉”四字或者说这个名字在这里是第一次出场,前文曾叙述到僧人在石头上刻了字,但是刻的什么字当时并没有叙述出来,留了一个悬念,到这里作者给我们揭开了悬念,正是“通灵宝玉”四字和几行小字,但是这几行小字具体是什么,读到这里我们还是不知道,因为恰巧到了太虚幻境,甄士隐还没来得及看,宝玉就被僧人夺了去了。当然,从叙述上来说,这可以看作是作者继续设置悬念。
【批注】“太虚幻境”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这个名字就暗示了这是一个极端虚幻的地方。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以说我们很多人耳熟能详了,哪怕没有读过《红楼梦》,这句对联却估计都听过。这简单的一联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意思是“假的当成真的时候真的也就成了假的,不存在的说成存在的时候存在的也就是不存在的了”,这里既蕴含着“真假”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又蕴含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生繁华一梦”的感慨,真可谓《红楼梦》中的点睛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