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小学问-阅读第三章-make a living
小学问第三章着力于剖析最现实的问题-金钱。 这是个很多人懂,更多人不懂,有些人以为自己懂了的话题。
现实的逼仄常常因为资源的匮乏导致必须要以大量的时间去填补,而后者常常会导致前者加剧,由此而来一个负循环。
而面对一个问题,要解决它,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可能听起来觉得这句话是多余的,可往往人都是这样灯下黑的。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真想在深潭底部,而你不自主深入思考就会一直在水面之上。 可能一直抱怨着生活的逼仄,不堪,却从来没想过要改变。 这都是正常的,本能使然。
哪怕一个人意识到了,也就是开始往下潜的时候,以为自己知道了,稍稍对问题有些理解了就浅尝即止,这导致了好不容易出现的一个契机,不善加利用,而浪费了,从而再次回归灯下黑。
我的话其实“包治百病 包办婚姻”也不过是幽生活一默,像我这样有野心的人怎么可能想要继续卖包呢。
可是舒适区就是有那么一种神奇的力量,环境的潜移默化远远,远远,远远超乎你的想象。哪怕你深入到了潭底,摸到了事物的本质,它也会慢慢把你抽离,拉到灯下或者说是水面上。
2-正式地提出问题
真不是开玩笑: 好几个月前我的微信昵称就叫“不想卖包,我是歌手~” 可是也是仅此而已。 想想过,激动过,也没有正式地提出问题来。提出问题这一环很重要,很多时候你自己没法做到,其实常常找些朋友聊聊就明白了。前提是要有见识的朋友,他们甚至一句话都不用说,你自己就因为社交压力的原因逼迫自己面对问题去深入思考,得到答案。 要知道,没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更没人能够把智慧装进你大脑里。
3-找到问题的成因并不断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
很多时候一个原因会有好几层原因在背后推动着,找到本质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什么才是你这种想要的。 很简单一个方法就是不断问原因背后的“为什么”。 这里帮助你走直线,省下很多冤枉路。
4.制定计划并践行。
你可以先出发,孔曰:三思而行,殆也。
就是你想太多,会把那股动力磨没了,把那个好时机给错过了。之后 game over你再努力也拉不回来。 很多事不关生死前途的,二思而动。 你往往会发现实际操作上和理论上会有很大的分歧。 这里就需要你动用你的智慧和聪明来解决,来不断完善。所谓先完成,再完善。
PS:当你领悟到智慧是从审视自我思想的时候开始的,你就会慢慢明白聪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 而盲目崇拜智慧而忽视聪明会让你过得不好(详细请参考我老乡,青田人刘伯温战海盗)。 而先上路对应的是别等待完美,这一天永远不会来(这句话也需要自我在大脑中构建,我说出来毫无意义),而在路上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聪明这个东西有时候比智慧更管用。 而两者兼备,懂得什么时候怎么去应用才真真正正地开始了智者之路。
你知道么,37.5度发烧的我是不适合待在医院里的,无奈放心不下奶奶。 看到自己已经码了1000多字,还没切入正题的我,分分钟想手动失声痛哭。
来来来,聊个五毛钱的小学问:
第三章:make a living
1."劳动"分好几种。除了体力脑力之外,还存在“风险劳动”以及隐性的“情绪劳动”。
大部分“风险劳动者”同时属于体力劳动者,进行着危险的体力工作。 还有一部分是一家企业的创始人之流,除了统筹运营以外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谓的“风险和收入是成正比的”是正确的,虽然百分比视创造的价值而定。
而大部分的管理者都属于工作的“囚徒”,上至股东,上层,同事,下至普通螺丝钉,什么事都需要接着,有点“两头受气”的感觉。常常这种情况下会让管理者毫无空余时间去思考别的,往往创意被扼杀。 所以流出20%的空余时间做本职工作外的事能帮你看到很多原来看不到的,轮班左右脑,找到灵感。
而“情绪劳动”属于隐性的,是由工作性质带来的,需要付出情绪成本在工作上的。多见于客服,服务员,销售等。甚至跟身边的同事,上级等打交道以及人情往来都要算进去。
(总感觉今天写不完了咋办,手动大哭)
理解自己工作的性质,各种“劳动的占比”,不断调整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百分比。各种“劳动性质”的综合能力决定了你是谁,在哪里待着。正确评估自身能力,不以学生时代的单项排名思维思考,而是针对问题挖掘自身的综合应对能力。
2.工作待遇的高低
一面试时一句政治很正确的话就是:我最在乎在这份工作里,能不能学到东西。 也确实是真理,一份工作占了你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如果不是你喜欢的,能给你带来正向积累的着实是浪费。
但古典老师这一下跟我想到一块去了:不管工作多么地蝇营狗苟,你既然做了就要为自己而作。要在普通的工作上做出不普通的成就(古典说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你只要有梦想就会有需要实现梦想的能力,而一份工作中,只要你用心就能够学到东西,就能够给予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 很大的好处是,那是实战,在第一战线野蛮生长吧是我的金科玉律。(古典:前面这句话我也没说过) 而在工作中实战锻炼能力,你除了即时反馈好让你不断完善以外,你还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会给予你经验上,甚至眼界上的积累。
在确定了自己目标的前提下,你要找第一个跳板,等学到的东西告诉你这个地方不再值得留恋了,那就迅速离开舒适区,加入下一轮野蛮生长。
4.工作产生倦怠了?
高频重复工作很容易引来职内倦怠感。抛却大部分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之外,大部分高频重复会让你养成对职业工作的敏感度。
先学会,再创造。 完完全全掌握一样东西,才是你在其之上创造的根本。 结合你对职业的熟悉度以及在工作中的学习,创造出别人难以企及的职业竞争力。
如果比如弹吉他一开始背和弦,背歌词是特别烧脑的事情,但是当你熟练自如的时候就可以以极小的注意力完成一首曲子的弹奏以达到放置大部分注意力到细节的打磨上。
除此之外,当你把一样技能学得炉火纯青的时候,再到了另一个领域的时候,并不是一切从头开始,有了另外一个职业的积累,很多东西是触类旁通的,所谓的可迁徙的职业能力。 多职业也往往能够给你带来跨领域的视野,打破单一维度的局限性,看到更多的可能。 比如曾经独占鳌头的乔帮主的苹果手机(那时候能值一个肾哦!),就是站在了科技和美学的交叉点上。
而在工作上产生倦怠感常常有3个原因:
1.工作缺乏乐趣于成就感
2.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金钱或能力等)
3.尊重与认可
工作上第一项考虑应该是能力的获取与前景,如果这一条件满足不了,立马撤人。
而乐趣,收入,认可要靠个人主观判断,哪个在自己心里权重较大。
如果是单单的不被人认可,那和被别人误解的解决方式是一样的:修炼自己,优秀到令人无法忽视。
5.网上流传的神话: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贫穷或许会使你无法接触到一些你的层阶无法触及的事物,但我并不完全认可贫穷扼杀想象力这个事实(毕竟我那么穷,还是从小到大被夸有想象力的呀~ 反派奸笑)
贫穷是会“遗传”的,也就是一个人的初始格局就是从原生家庭中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思维模式。 所以贫穷扼杀的是思维模式,想要脱离贫穷虽然有很多金融方面的东西以及心理学上的,但最主要的一点还是不断升级认知模式,就像你手机的系统一般。 不断找有件事的人给你不同的积木,打破,重塑,不断重复,谓之破而后立。
而在书中的观念是:思维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利弊的权衡。 然而传统观念里的权衡利弊是维度单一的,因为:
1.有利,必定有弊。 一样东西越便宜,那么弊端就是东西质量相对来说越差;一样东西不花钱,那么很可能耗时间。
2.除了产品质量和金钱之间的关系外,另外的维度比如说情绪上的利益也算是利益。
坦诚一点,累了一天精神上的放松,废,打游戏,虽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单从情绪上的角度来说也算是利益。
强迫症手动凑满了3000字~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