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部队待了几年,那时的片段大多时候湮没与记忆深处,不大容易再泛起些浪花了。掰着手指头算算,都好些年头了。复原回家带的衣服被褥奖章好像在家里放了好些年,以前偶尔还会拿出来穿一穿,用一用,直到有一天发现腰腹变粗壮了,穿不上了,也就彻底压箱底去了。
我当兵的地方是在吉林的两个小城市,先是图们,后来换防到公主岭。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从未出过门,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现在想来,如同白痴。新兵班的战友干啥的都有,以前混社会的,卖鱼的鱼贩子,也有跟我这样的木讷不明事理的。刚开始是一月的津贴费几十来着,记不太清了,反正最后一年是涨到一月60块钱了。在东北当然是以东北籍战士居多。绿皮火车颠簸了多久都不记得了,反正在哈尔滨转车,冻得够呛,最后又开始坐闷罐一直拉到一个叫图们的地方,我们这一批下了车,好像还有更远的到什么海拉尔的。
图们是一个朝鲜族自治的地方,与朝鲜也就隔着一条图们江,对面每天生产队上工敲钟都听的清清楚楚。貌似朝鲜那边还是以前我们的生产队模式,到点敲钟出工开始种地,到点收工,这是我猜测的,具体是不是没有去求证过。不过我们在部队每月也就出来一两天,更是没那功夫了,那时候对外面的一切都感到挺新鲜的。鲜族女孩子细腰的长裙子,下面如同一个大喇叭,哎呀那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也是情窦初开啊,特别喜欢那种装束的女孩儿,在大街上也得多看几眼。。。但是碍于军人身份限制,是不敢太放肆的。
我们营房后面就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厂子,好像是做东北三宝的,有人参、鹿茸和一种蛇,在外面横杆子上挂满了蛇肉,实在残忍,还有人参啥的。那时候啥也不懂,不知道干嘛用的,兜里也没钱,更买不起,要是现在,我高低买点给我老父亲老母亲邮寄回去一些。这都是后知后觉,过了好些年回忆起来,这些东西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年龄越长了,以前的生活片段点点滴滴越是经常有意无意在记忆中被翻出来,当年平淡如水的经历,就如同陈年的酒,更加有岁月磨砺后一种别具一格的风味展现出来。
新兵连三个月,把一个小青年练成一个兵,遭的罪可不少,叠被子(部队叫内务),叠的四四方方,如同刀切,叠的不行班长直接从窗户给扔楼下去。牙刷牙缸一个班的放在一个架子上,都要上下对齐。每人一个床头柜,里面的东西都要摆的整整齐齐,屋里一天搽好几遍,连里干部带上白手套检查卫生,犄角旮旯不能有一点灰尘。每天早上跑一个五公里,有时候还背着抢,炊事班背着锅碗瓢盆,高兴了晚上半夜再来一个紧急集合,全连几分钟必须集合完毕。还有单双杠,木马,反正是综合素质不行那就一遍遍的练,几年部队生活,混了个上士,入了党,选了个优秀士兵。也就这点成绩。就回家了。以后就是出门打工。
现在回忆起来新兵连的生活,也就只剩回忆了。。。。。
在图们待了不到一年,部队换防就到了公主岭市,这时候就下连,分到连队,成为一个正式的兵了。以后有时间了继续讲讲当初那点事,今天就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