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结果
前几天群里有人发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吴彦祖去乡下盖房子的故事。于是无意中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就点开一窥究竟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不是他的粉也不影响我用美好洗眼睛——视频的内容倒也没什么,标准的综艺节目,但是其中有一幕,却让我思考了很久。
在锄地种菜的过程中,一位女嘉宾赶着尽快做完然后去煮晚饭,一面时刻催促大家,一面自己手下不停,但是刨的坑明显不符合要求——太急躁了事情没做好。吴彦祖制止了她,让她安心先去煮晚饭,自己来做。吴彦祖后来说:年纪大了,越来越享受做事情的过程了,慢慢做,做三个小时,但是结果做的很好,会感觉很满足,很开心。
过程与结果,孰重?
行动营开营在即,这两天群里都在扎堆的选书,力争选出15本又好读又引发思考的睿智书籍,以便完成任务,甚至有可能的话冲击奖金。拖到今天中午我也开始选书了,一面选一面跟大家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腔。大雄建议我选择《食事》,开玩笑的说这本书最厚,我摇头。这一类书,适合心中悠闲的时候,随手抽出来,不拘哪一页打开就读上一两篇,看着微微笑,或者忍不住下手实践一番大快朵颐,或者苦无食材摇首叹息记挂于心,然后兴致盎然,不等看完再随手放回去。这样的书,阅读是享受,不适合用来点评收获打卡。这样的阅读,阅读的过程就让我很享受了,读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反倒真的是次要的了。
有的时候是要看结果的,行动营最终的评判,合格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完成15天的打卡。我们日常的工作,衡量的标准也是业务、任务的完成情况。职场不相信眼泪,这个时候,我们只看结果。
锄地种菜,吴彦祖放慢了速度,享受了锄地种菜的整个过程,最终收获了圆满的结果。这是一种完美。生活中、工作上,过程和结果并不都是这样完美的,有的时候只能选择其一,到底如何抉择?看场合,看心情,看需要。
贴标签
苇君最近在武汉出差,不由得想起我第一次去武汉的情形了。
初冬的下午,有点微微寒,坐在出租车上一路奔向目的地,我不断的打量着车外的一切——哦,这个桥感觉跟南京好像;呀,那个地方有点类似常州的哪里;咦,这段路怎么跟老家的哪哪哪一样的。最后自己下了一个结论:武汉原来是这样的啊,就像哪儿一样嘛。
结论下完,不等洋洋自得的情绪上头,我突然惊出了一身细汗——踏上这座城市不到一个小时,我居然就已经给它贴上了这么一个标签,为什么我可以如此的武断?我甚至没有对它有超过一星半点的了解和接触!
从那之后开始观察,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只是我,人们都很喜欢——贴标签!
这个人老是拿别人的东西——爱占小便宜!这个人领导说话才肯做事——趋炎附势!那个人逮着机会就迟到早退——没有敬业精神。
哦,原来世界尽在我掌握,我已经知道的足够多了,左右逃不过这些去罢了。
用已知的理解去套用未知的事物,一面洋洋自得于自己的无所不知,一面满足于对未知的已知,不再继续探索。我们并不知道,甚至,我们也并不关心。别人做出一些举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是真的了解了,还是,以为自己了解了?
贴标签,好简单!撕标签呢?我们心底随意给人事物贴上去的标签,是否有撕下来打脸的时候?
在贴标签的过程中,我们也许蒙对了一些信息,但只可惜,我们最大的损伤不是对未知的继续认知,而是自我好奇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你真的了解一个人吗?
有一次因为什么事急需要联系一位朋友,电话不通、微信不回。那个急切的当下,突然意识到了一个很难过的事实:想跟全世界隔绝,关掉手机就可以了。
眼前好像看到,无数条线牵连着从手机延伸出去——与手机,不是我——放下手机,我就成了世界的旁观者。
现代人的距离很近,因为网络的发明,因为手机的出现,这个小小方寸之物连接起了全世界,却也隔绝了全世界。
你真的了解一个人吗?
如果某天,他关掉了手机,你可知道,要怎样才能找到他?你知道他住在哪里吗?你知道他最挂心的人是谁吗?你知道他在别人面前,都是什么样子的吗?你知道他有什么过往、对未来有什么期望吗?
你了解的,是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借由手机展示出来的一切?
你真的了解这个人吗?
如果关掉手机,还能让你找到的那个人,会是谁?如果你关掉手机,还有谁、能够第一时间找得到你?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小到、都不知道如何去了解一个对面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