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冬至了。又到吃饺子的日子了。传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记念我国名医张仲景。这是题外话,不多讲了。
冬至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冬至,顾名思义,就是寒冷的冬天来临的意思。
每年的冬至日基本上固定在公历的12月22日,也有个别的年份会落在21日或是23日。但按农历来说,又有“冬至不离十一月”的民谚,但到底是在农历十一月的月头、月中还是月尾就不一定了,而且还会对以后的天气有着一定的预示作用。
我们还是看正题这句“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后面还有两句:“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好吧,接下来就给你说说这句谚语的意思。
“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就是说冬至这天如果对应的是农历十一月的月头,过年前后就会非常寒冷。这个时候大概也正是大寒节气的“三九天”,谚语说“三九四九,冻死鸡狗”。所以可以想象,冬天的“三九天”过年,走亲访友那可真是冻死人里。
“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如果冬至对应的农历日是十一月的中旬的话,天气虽然也冷,但不会有冰雪天气,还是比较暖和的。但冬天还是应该有冬天的样子才对,农民都盼望着冬天降雪,来年庄稼才会长得旺,收成才会好。
“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如果冬至是农历日对应的十一月的下旬的话,那就意味着整个冬天不会有太寒冷的现象,反而到了农历的一、二月将会迎来寒潮,天气变得异常的寒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倒春寒”。
用现代科学的观念来看,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在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农村也有谚语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意思就是冬至后白天会越来越长。白天长,说明日照时间就长了,真的就是一天天暖和起来了。冬至一过,春天就不远了。且冬至也是数九的开始,冬到后每一个九天为一个“九”,总共九个“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完了。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
好吧,我们再来看看今年的冬至是哪天,农历的十一月十六日,是月中。看来今年的冬天是个干旱的冬天,没有雨雪,不会太冷。2018年的除夕是在公历的2019年2月4日,在节气上是“五九”,谚语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还有句农谚是这么说的:“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后悔没有火炉。”这样看来,今年过年的时候连柳树都发青了,真是可以穿着风衣过年了。这就说明2018年过年还是暖和的。
当然,在现在依靠卫星天气预报的时代,大家每天拿着手机就能看见一周之内的气温变化。也许很多年轻人还不太相信这些老话,觉得不够靠谱。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远古的农耕时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对天文农时的观察、研究和记录。在没有卫星天气预报的时代,人们只能靠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总结出气候的变化规律,所以民间流传的很多农谚都是有道理的,是古人总结积累的经验,沿用至今都是有预见性的。
虽然现在人人都可以在手机上看天气预报,但你能从手机上看出过年到底冷,还是不冷吗?所以,还真不要小看我们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些老话。
从古至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也罢,俗语也罢,老话也罢,在我国使用两千余年来,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着气候变化的指导性预见。
今天还没有到冬至,等过了冬至,大家再根据这些谚语判定一下冬天的冷暖变化吧。对照一下流传的这些老话到底准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