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低迷的情绪会伴随我们。心情不爽,没有动力,看到什么都心烦,赖在被窝里一整天,不想动……时间久了,人容易越来越懒惰,暗自消沉,变得悲观。
处在每天快节奏和高压下的城市,每个人的大脑都是超负荷的,长时间在一个格子间或空间里待着,人们积压的情绪无处宣泄,头痛、失眠等问题也会经常伴随你。
以上的描述,相信每个上班族都会深有体会。
1
刚开始工作时,没有超强度的工作压力,到后来工作任务与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自我提升。终于到了绷不住的时候,不知道该怎样排解压力,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浮躁。
后来,我强迫着使自己安静下来,放空自己的内心,在屋子里的小角落里,与自己独处,发一会儿呆,什么也不着急,或者什么也不想,或者听一会儿音乐,或者看一会书。这样的方式,真的很有效果。
都说喜欢发呆的人,内心深处有一个纯净的世界。
演员陈道明就是一个喜欢发呆的人。有一次,一位朋友问陈道明:“你在家都干嘛?”陈道明回答:“我什么都没干,发呆呢。” 他认为发呆是最放松的事。尝试把自己脑袋放空,哪怕只有几分钟,其实也挺幸福的。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陈道明有一种特别的从容与淡定,因为他明白:世间万千繁华都抵不过内心片刻的安宁。
2
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并把它记录下来:“喧闹和浮躁的,从来不是城市。如果可以安静片刻,听听风吹麦浪的声音,就会感觉到浮躁的只是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
在城市待久了,真的想去听风吹麦浪的声音,这种愿望离我们越来越远。我只能在每次下班时,伸个懒腰,然后站在办公楼里,望一望窗外,感受一下夜幕降临时,近黄昏的美;看一看路边的车与行人,渐渐地少了,一个人感受风吹在耳边的空旷感。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读史铁生的文字,他的主要工作是生病,业余工作是写作。在《我与地坛》这本书里,他写到他时常可以坐在地坛里,静静地坐一坐,望向天空,发一会儿呆,北京地坛的秋冬春夏,陪伴着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受到史铁生的启发,为自己规划了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那时候共享单车还没流行,一周上班的时间不去挤公交,自己骑着单车,感受城市的早晨是什么样子,星辰日暮是什么样子。一年四季除了冬天,都会跑步,周末的时间放空自己,找一个小公园静静地坐一坐,看着头顶的蓝天发呆……在安静中,“有些东西在内心,不能到达、不能触摸,只属于你。”
3
发呆久了,更加遵从内心。
古人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们都希望达到第三种最高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在历经沧桑后,豁然开朗,一切回归平静。发呆何尝不是这样的境界呢?
人生不可能只是一直向前的状态,学会驻足也是人生重要的课程。偶尔,放下令你疲倦不堪的工作,发一发呆,审视自己,鞭策自己在今后的道路,是为了继续坚定的、勇敢的、善良的走下去,更加遵从自己的内心。
发呆,是人内心的思无邪。生活不需要太赶,等一等你的灵魂吧。
假如心累了,不如用发呆来奖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