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第139天《告子下 凡十六章》12.2

《孟子》学习第139天《告子下  凡十六章》12.2

原文阅读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字词注释

[1] 曹交:曹国国君的弟弟,名交。

[2] 雏:小鸡。

[3] 百钧:一钧为三十斤,百钧为三千斤。

[4] 乌获:古时候的大力士,能举千钧。

[5] 弟:同“悌”,尊敬长者。

[6] 假馆:借住处。假,借。馆,住处。


译文参考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种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又问:“我听说文王身高十尺,汤身高九尺,现在我有九尺四寸多高,却还只会吃饭,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假如有个人,连一只小鸡都拎不起来,那他就是没力气的人。但如果现在他说能举起三千斤,那就是很有力气的人了。如果他能和乌获举起一样重的东西,那也就是和乌获一样的人了。所以说人哪里需要担心不能胜任呢?只是不去做罢了。慢慢地走在长者后面就叫做悌,飞快地抢在长者前面就叫做不悌。慢慢地走,哪个人做不到呢?只是不做罢了。尧、舜之道,其实就是讲求孝悌罢了。你穿上尧的衣服,说尧所说的话,做尧所做的事,这样就是尧了。你穿上桀的衣服,说桀所说的话,做桀所做的事,这样就是桀了。”

曹交说:“我去拜见邹国的国君,向他借个住处,我希望能留下来在您门下学习。”

孟子说:“道,就好像大路,哪有那么难了解呢?怕的只是人们不去寻找。你回去自己找吧,老师多着呢。”


核心内容解读

      本段内容中,孟子做了“人皆可为尧舜”命题中“为与不为”的道德能动性探析。当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时,他提出的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深切的生命困惑。这位身高九尺四寸的年轻人,面对文王十尺、汤九尺的古代圣王形象,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为力。孟子的回答却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扇极为重要的窗口——“然”,一个字里蕴含着儒家道德哲学的深邃智慧。

        孟子对曹交困惑的解答,首先在于消解外在条件对道德成就的绝对制约。曹交以身体尺寸为比较基准,暗含了一种将道德高度与物理高度相类比的思维。孟子则以“举重”的比喻巧妙应对:一个人若不能举起一只小鸡,自然是无力;但若能够举起百钧,便是有力。这里的核心在于,道德实践的关键不在先天条件的优越,而在后天实践的努力。“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每个人都能通过实践达到道德上的卓越,如同通过锻炼可以成为大力士一样。

        孟子进一步将尧舜之道的宏大命题简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缓慢行走跟在长者后面就是悌,快步走在长者前面就是不悌。这种将高尚道德还原为日常实践的做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极为可贵的一面:道德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境界,而是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的生活态度。孟子指出:“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人们担心的不应该是不能成功,而应该是不去行动。这一洞见直指道德实践的核心困境——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愿问题。

      在孟子看来,成为尧舜或桀纣的关键在于行为的选择:“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这种观点强调了道德身份的行为建构性——我们不是先成为某种人然后行动,而是通过行动成为某种人。这与亚里士多德“通过公正的行为成为公正的人”的德性伦理学观点惊人地相似,体现了人类道德思考的普遍性。

      将孟子的这一思想置于更广阔的思想背景中考察,我们会发现其独特价值。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加明确和系统地阐述了普通人成就道德卓越的可能性。孔子虽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未如孟子这般直接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与荀子相比,孟子对人性本善的坚持使他更强调内在道德潜能的开发,而非外在礼法的强制。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而孟子则在承认后天努力的同时,肯定了内在善端的基础地位。

      在西方哲学视域中,孟子的这一观点也与康德道德哲学形成有趣对照。康德强调道德律令的无条件性和普遍性,孟子则更注重道德实践的具体性和渐进性;康德关注道德行为的动机纯粹性,孟子则更重视道德修养的过程性。但二者都肯定了普通人实现道德完善的可能性,体现了道德哲学中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

      孟子对曹交最后的指点——“子归而求之,有余师”——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洞见:道德真理如同大路,并不难认识,难的是主动去寻求。这种将道德主体性交还给个人的态度,是儒家思想中最具解放性的力量。它告诉我们,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是塑造,而是引导。

        当我们今天重读这段对话,孟子的智慧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在一个人人追求卓越却又常感无力的时代,孟子提醒我们:成就道德人格的关键不在外在条件的优劣,而在内心选择的坚定;不在能力的大小,而在行动的坚持。道德卓越并非遥不可及的星空,而是每一步踏实行走的大地。成为尧舜的道路,就铺展在我们每一个日常选择的当下。


背景知识介绍

良心本心与伦理心境(一)(节选)

        我们知道,孟子主要是以良心本心论性善的,良心本心善,所以人性为善。这样一来,要了解性善论的涵义,必须说清良心本心究竟是什么。但孟子之后,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沿用孟子固有的说法,停留在古人的思维水平上,没有再前进一步,给出一个确切详尽的解释。历史到了今天这一步,要把握性善论的真精神,对性善论作出合理的说明,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在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孟子所说的良心本心实际上是人的一种伦理心境。以下具体证之。

一、良心本心的特点

      事物的本质都有自己的特征,表现为若干特点,透过这些特征和特点有助于透视事物的本质。要确定良心本心究竟是什么,一个有效的办法,是首先了解它有哪些特点。全面考察孟子相关的论述,不难发现,良心本心最重要的特点大致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良心本心是人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在孟子看来,良心本心是人原本具有之心,不是外力强加的。他特别强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11.6),就是出于这个道理。由于仁义礼智原本固有,所以是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即所谓“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13.15)。人的仁义礼智之心衡于外事外物,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即能应付答对。如爱亲敬长生皆知之,是良知良能;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之心,也是良知良能;不忍牛无辜被杀,君子远庖厨,同样是良知良能。既然人皆有良知良能,遇事需要做的,就是反身求得自己的良知良能。这种方法孔子叫做“自讼”:“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5.27)但孔子的这个思想还不是特别明确。孟子进一步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反的学说:我以仁爱待人,他人却强暴无理,我治理一个地方,却总是治理不好,遇此情况,君子必自反,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仁,是不是做到了智。孝顺父母,使父母高兴也是一样,一定要自反,而且一定要反身而诚,不然的话“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孟子》7.12)。

        其次,良心本心是道德标准,遇事自知是非。孟子论性善有一个说法特别值得注意,这就是“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11.6),“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3.6)。根据孟子的这个说法,良心本心是人原本固有的,而且本身就是是非的标准,自然知晓事物的是是非非,只要依着良心本心,是便为是,非便为非,如镜照物,湛然明了。如前所引,箪食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呼尔与之,蹴尔与之,行人乞人亦知不受不屑,因为行人乞人的良心本心即装着这个是非;万钟之禄,同样不能仅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之,因为良心本心也装着这个是非。再如,孟子不同意告子仁内义外说,主张仁义均为内在,义的标准也是出于内心。平时恭敬叔父而不恭敬弟弟,但弟弟若做了受祭的代理人,又要恭敬弟弟,这个标准也是内在于己的。义为内在,即是心中有义;心中有义,即是心知是非;心知是非,即是心有内容,而非一副空架子。后来王阳明说过:“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这是对良心本心这个特点的很好概括。

          最后,良心本心不排除道德情感,体用无间。更有意义的是,良心本心不仅是判别是非的标准,而且有强大的动能。一旦判别某事为善,良心本心同时会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鞭策人去行,一旦判别某事为恶,也会发出巨大的力量鞭策人去止。如果人们听从良心本心的指挥,按照良心本心的要求去做,内心就会感到愉悦,反之,如果人们不听从良心本心的指挥,不按良心本心的要求去做,内心就充满愧怍。正是因为这个道理,良心本心并不排除道德情感。孟子论良心本心,特别注重情感性。重视成就道德的愉悦是孟子性善论体用紧密结合,相互无间的奥秘所在。虽然儒家以体用论知行是后来的事情,但是这方面的基本思想孟子已经具备了。

      如上所说,良心本心其实就是一种道德本体,即本心本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良心本心实了,自己容纳不住,必然表现于外,“四体不言而喻”(《孟子》13.21),这里的“四体不言而喻”其实就是讲良心本心指挥四体,四体运行无不体现仁义,所以不必言语,别人即可一目了然。“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1.7)恩的根基在内心,推恩即是将良心本心推广到周围的事物。古人超过别人,只在善于将心推广而已,“推恩”说实了,也就是本心本体表现为用。本心本体只有通过用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只有通过用才能证实自己的意义;而本心本体也必然要通过用来说明自己的意义,证实自己存在。

        总之,孟子所说的良心本心,是人所固有的,既可以自然判明是非,又不排除道德情感,有强大的动能,可以在判明是非的同时逼使人行善去恶。尽管我们还可以列举良心本心其他特点,但相信其重要性都不会超过上述这三个方面。要对良心本心进行正确的解说,必须考虑到这三个特点,与这三个特点相吻合。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孟子性善论研究(再修订版)》,杨泽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孟子通释》,李景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

《孟子新注新譯》,杨逢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08年12月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万丽华 蓝旭 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1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