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幼升小面试闹得沸沸扬扬,因为女儿明年也面临这个问题,所以有些关注和了解。大家现在讨论的教育路径分三种道路:
向左:体制内公立一二梯队学校
向右:体制外准备初中最晚高中出国
中间:体制内民办学校
选择路径有以下几种可能:
1.有学区房,不想面对考学压力,那就向左,等小升初再说
2.没学区房,找关系向左或者自己考中间,考不上就老老实实向左三梯队菜小
3.有钱,有关系,想向左向左想向右向右,根本不会关心上周面试这档子事儿
4.没学区房,或者有但觉得自己孩子未来要考四大八大的中学然后出国要上哈麻牛剑国内非北青复交不可的,走中间,如果不行就砸锅卖铁向右…不然感到对不起孩子…
真正焦虑的核心是第四种家长,往往父母的学历高,工作也属于高收入,有房有车,就是现在经常被提起的“中国的类中产阶级”。
但教育路径的选择,作为主体的孩子不应该是权重最高的因素吗?而不只是家长一厢情愿的吗?
也有人说,当然考虑呀,千帆鸡血版中直接将孩子分成“牛蛙”和“普娃”,前者能超过同龄人水平在思维英语算数汉字看图说话科学常识诗词儿歌拍球跳绳跳操画画涂色中脱颖而出,如果不是那就是普通娃,所以好多帖子标题都是“普娃幼升小之路”,主要核心思想就是牛蛙都那么拼了,普娃更要加倍努力进行机构鸡血加家长自鸡结合的奋斗道路!这几天所有民办通过面试的家长,又开始贴经验体会血泪贴,大概就看了下,倒计时一年冲刺幼升小的至少报名5个不同的机构课程,再加上每日不低于2个小时。
孩子的牛与不牛在5岁这个年纪就定性了?我不懂。而牛不牛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应付那些超前考试?我更不懂。我承认,这是中国目前教育体质催生的,所谓应试考学相关的优质教育资源太有限,貌似只能留给有应试考学潜力的娃们,从一开始就分了岔路。所有的“素质教育”都成了应试考学路上的锦上添花,但这个体制内的教育环境告诉你,没有“锦”,光“花”是没有用的,除非“花”出特别的名堂。所以我对体制内的“素质教育”一点点都不看好。这个教育体质引导出的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形式化”,然后音乐美术舞蹈围棋体育都非常形式化,把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加上浓浓的“应试”标签。
最近一直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天真无邪、没心没肺、整日傻乐、完全没有考学概念也没动力考的娃”,她是别人眼里彻头彻尾的“普娃”,但是我眼里独一无二的“天使”。牛不牛我真的这么在意嘛?还是这个环境逼着我在意?还是我更在意我自己?
在我自己三年级的时候,我的父亲从福州路外文书店花了巨款买了《新概念英语》1-4册全套,英语多么牛逼的邻居姐姐成了和我并不多沟通的高频词。这些给当年刚接触英语,有些叛逆的我留下了一辈子的阴影。
而现在我要提前4年给我女儿同样的童年?不,我要放过她!
孩子需要学习和成长,但不能光为了那些过于超前应试。学习都会经历艰辛磨练的过程,但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节奏和方法,明确学习的目标更为重要。
作为焦虑的父母,不可能指望环境一下子变好,只能指望自己更强大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