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心理咨询师朋友讲起一位96岁的老人,身体尚好,能自理,头脑也清楚。三个儿女孝顺体贴,逢人便夸父亲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大,如今理应安享天年,三个儿女将老人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时常陪伴老人说说话。遵循着“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可自从老伴走后,老人便像被抽走了魂,整日沉默寡言,眼神空落落地望着窗外,嘴里常念叨:“该走的路,总得走。”
儿子悄悄告诉心理咨询师,父亲不止一次流露过“不想活了”的念头。儿女们急得团团转,不舍得父亲的离去,他们还没报答完养育之恩,于是,就轮番守在他身边,端茶送水,嘘寒问暖,生怕他有个闪失。可越是被挽留,老人越是疲惫。他说:“我不是不想活,是活得没劲了,没有希望地活着犹如行尸走肉,没有意义了。”
那天儿子坐在他身旁,听他缓缓说起从前。他说人老了,像天黑前的光,一点点被收走。老伴走了,那一半的自己也跟着没了。儿女再亲,也填不满夜里独自醒来的空荡。他说:“你们怕我走,可我怕的,是拖着这副身子,一天天熬,那种煎熬很痛苦的,会让人发疯。”
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个逃犯东躲西藏几十年,风吹草动都吓得心惊肉跳,直到落网那天,反倒睡了个安稳觉。他说:“原来最折磨人的,不是结局,是等结局的过程。”老人何尝不是如此?他知道死是注定的,可每一天都在“会不会就是今天”的煎熬中度过。
还有那个关于鞋子的故事——楼下新搬来个年轻人,每晚回来都把两只鞋重重摔在地上。楼上的老人被吵醒,第二天去提醒他轻些。结果第二天,年轻人只扔了一只鞋,另一只轻轻放下。老人却整夜没睡着,一直在等那第二声响。“没等到,反而更不安。”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明知道父母终会离去,却总在等那个“还没到”的时刻。我们用孝顺围住他们,用陪伴拴住他们,给他们买好吃的好喝的,以为这样就是尽孝,就能让老人过得快乐幸福,嘴上说舍不得,可这份舍不得,有多少是为了让他们安心,又有多少,是为了让自己心安?有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爱?
老人拉着儿子的手说:“孩子,树叶落了,不是树不要它,是时候到了。太阳下山,不是它不想照,是天要黑了。”他眼里有泪,却不悲切,倒像是一种释然。
儿子哭得泣不成声,也忽然明白,真正的孝顺,或许不是拼命挽留,而是陪他走完最后一程,不催促,也不强留。待瓜熟蒂落时,像送一位远行的故人,轻轻道一声“路上小心”。
当死亡不再是需要逃避的猛兽,而成为生命自然的归途,我们才能真正地活着,也才能真正地告别。